東北網9月27日訊(記者 許諾)連日來,『讓世界看見黑龍江——城市的好朋友』拍攝活動在進行,哈爾濱旅美學者、影像文物保護專家宋琦明博士帶領團隊從20000公裡外的美國,回到家鄉哈爾濱,記錄這座城市的昇級蝶變。
這幾天,宋琦明穿梭在哈爾濱的大街小巷,嘗試把哈爾濱獨有的文化和歷史通過鏡頭錄下來,用口述的方式講出來。『哈爾濱這座城市和全世界的任何一個城市都不同。它是很國際化的,很包容的。然而現在的年輕人,和世界的大部分人並不知道中國有哈爾濱這樣一個美麗而獨特的城市。我希望通過我的記錄,「恢復」老哈爾濱人心中記憶的同時,用我自己的力度和能量,讓世界更多的人看到我家鄉的模樣。』宋琦明說。
城市在發展的歷史中有悲喜,有興衰。為了如實的記錄哈爾濱的城市歷史,日前,宋琦明帶領著拍攝團隊來到了哈爾濱市平房區,將鏡頭對焦這座世界保存規模最大的細菌戰遺址群——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

『很多影片和紀錄片在拍哈爾濱的時候,都是喜悅的一面,而一座城市有美麗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我們不能只向別人展示好的一面,我們更應該直視歷史,講出在這片土地上,曾經被日本法西斯反人類暴行的那種悲痛的情感。』宋琦明告訴記者。

731這組簡單的數字,在日本也不被人很多人知道,然而在中國,尤其是在哈爾濱,卻代表著罪惡和殘暴。
1936年,侵華日軍在哈爾濱平房區設立731部隊,專門從事細菌武器生產和研究。為實現獨霸世界的目的,在這個被稱為『食人魔窟』的基地裡,聚集了當時日本醫學界的精英。他們在哈爾濱郊外使用活體中國人、朝鮮人、聯軍戰俘進行了慘絕人寰的生物武器與化學武器實驗。在七三一部隊,至少3000人被用作人體實驗材料殘害致死,有20萬人在細菌戰中飽受迫害。就其規模來說,實屬世界上最大的細菌工廠。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滅亡。七三一部隊敗逃之際炸毀了大部分建築,形成了遺址的整體格局。
20日,宋琦明帶領著拍攝團隊來到了『731遺址』,這是當今世界上保存的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細菌戰遺址群,是具有警示意義的世界遺產,對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罪行、反省歷史、警惕未來具有重要意義。
雖然遺址本身不會說話,但作為無言的鐵證,它會告訴世人真實的歷史。
宋琦明將鏡頭聚焦『731館』的三個煙囪,走向在館址的另一側,一片靜默。腳下的石子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紅磚上冰冷的鐵絲網牽扯出了這個人間地獄的暴行,每天高溫焚屍的味道仿佛彌漫在空中。70多年前,這裡沒有陽光。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金牌講解員李想對著話筒說,三根煙囪象征當年731部隊的三座焚屍爐,分別是焚燒被實驗者屍體、因感染細菌而死去的731隊員屍體,以及小動物屍體。這三座焚屍爐是731部隊犯下反人類暴行的見證,也是哈爾濱這座城市的符號。
面對著鏡頭,李想繼續說,731部隊在1945年戰敗潰逃的時候將沒用完的老鼠以及染有鼠疫菌的跳蚤放了出來,造成了當時平房地區的鼠疫流行,後來哈爾濱市對鼠疫進行防治纔得以控制。
卸下講解員的身份,身為一名哈爾濱市平房區人,李想告訴記者,一個城市有美的一面,也有丑的一面,731部隊在中國多次使用細菌武器並實施了大規模的細菌戰,給多國人民帶來了重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造成了難以想象的人間災難,今天的我們不能忘記過去,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一段歷史的問答結束。宋琦明告訴記者,幾組畫面,簡單的對話,會有助於讓世界更多的地方了解日本『731部隊』的罪惡真相,了解哈爾濱,讓人們更加熱愛和平、憎惡戰爭。

最終,宋琦明會把拍攝的內容推送到網絡媒介中,也會在自己的博物館裡播放。他說,這些遇難者,不是一個家庭的慘劇,而是整個民族曾遭受的屈辱,應該讓子孫後代銘刻這段歷史,銘記歷史就是前進的動力。
真實的歷史,是對遇難者最好的交代,宋琦明要做的,就是釋放讓的能量,把這段慘痛的記憶放在歷史的審判臺上。
在宋琦明的紀錄片裡有哈爾濱歷史的美與丑。美,是祖輩父輩『粉』過的建築、西餐,展現了哈爾濱最有腔調的城市記憶;丑,是其他民族強壓給予的,是侵略,只有正視歷史,纔能避免悲劇重演。
此次拍攝活動由黑龍江省歐美同學會、東北網聯合主辦,廣發銀行哈爾濱分行、中國人壽保險黑龍江省分公司協辦。此次拍攝活動已經進入倒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