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的荒坡如今已林草茂密。

2001年,被沙子包圍的程地房子屯。
黑龍江日報9月28日訊 『從2002年到林業站工作之後,我每年春天都要和同事到西北風口區域來造林。漫天風沙中,我們通常是早上四五點鍾從各家出發,匯集到一起往這裡趕,勞動一天,晚上回到家已是萬家燈火時。白天餓了,就迎著風沙啃一塊饅頭,渴了喝一口自帶的冷水,累了就席地而坐歇一會。』9月11日,站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昔日的敖古拉荒坡上,曾經的林業人張金彪感慨萬千。當年戰風沙、造林會戰的情景猶在眼前,而今日的敖古拉荒坡和西北風口的其他地方一樣,早已綠樹成蔭。
金秋九月,草香撲鼻,一望無際的人工林在西北風口的沙土地上傲然挺立,它們迎風招展的枝乾就像杜爾伯特人改變生態的決心一樣堅定而有力。
杜爾伯特人改變生態的決心和毅力來自於嚴酷的現實。這裡地處科爾沁沙地邊緣,屬於半乾旱地區,是全國90個完整沙區縣之一,也是國家精准治沙縣,境內有『八大沙地、兩大荒坡』,統稱為西北風口,各類沙地面積達588萬畝。
在曾經的程地房子屯,老村長孫纔告訴記者:『2001年前,這裡不通電,不通水,不通路,每年春秋兩季黃沙漫天,農民種莊稼一年得播三四回。為啥?剛一出苗來場大風,沙子就把苗打死了。當時,屯裡人窮得不行不行的。』不光是程地房子,回憶起當年的情景,這附近上了年紀的農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要是頭天夜裡連著刮一宿風,第二天早上沙子就堵門堵窗戶了。
把握國家『三北』工程建設契機,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從2001年開始規劃並實施了堵西北風口工程,並決定對程地房子進行生態移民,由此沙進人退的程地房子開始了治沙造林、綠進沙退的逆襲。
沙地造林,面對的是極為嚴酷的生態環境。『上午剛挖了坑,下午就被風沙埋上了。種了一春天樹,10棵苗能活下來3棵就不錯了。為了保成活,我們就不斷補種。』回憶起當年的造林歷程,張金標感慨良多:『那時候,造林拉苗、拉水,全靠人力,拉來一車水需要五六個人等在上坡的路口一起推,就這樣靠著肩挑手推,我們走過了最初的艱難時光。』
省『三北』林業建設指導站於桂花告訴記者,從2010年起,我省開始深入推進科爾沁沙地百萬畝防護林工程建設,由此,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依托『三北工程』和科爾沁沙地百萬畝防護林建設兩個項目開始了更大規模的造林綠化。連續17年實施堵西北風口工程中,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共開展了農民群眾、油田企業、政府機關共同參與的大規模造林戰役12次,累計完成造林63.6萬畝。一條長89.8公裡、寬5至25公裡的綠色屏障被全面構築,當地的區域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2017年的30.4%,現在的西北風口已經全部被植被覆蓋。隨著工程的推進,造林的樹種也由最初單一的楊樹變為喬灌草相結合。統計顯示,當地每年五級以上大風天、揚沙天、沙塵暴與10年前比較分別減少40天、43天、3天,年降雨量增加了84毫米,昔日風沙彌漫的惡劣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西北風口的生態巨變,是三北防護林工程開展40年來龍江大地的一個縮影。
我省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始於1978年,工程實施40年來,西部地區森林覆被率由建設初期的4.3%提高到12.48%,土地沙化擴展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監測結果顯示,1999年~ 2014年,全省沙化土地減少93.75萬畝。全省累計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地面積2189.25萬畝,昔日的荒山、荒溝、荒坡呈現出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態景觀。
如今的西北風口林茂水美,樹林、草地、泡澤給這裡帶來了濕潤的小氣候和豐富的物產。林下經濟、草地經濟帶動了人們增收致富。在敖林西伯鄉遠近聞名的蘑菇屯,一籃籃新鮮采摘的蘑菇擺在公路旁,賣蘑菇的婦女告訴記者,他們屯原來不叫蘑菇屯,因為屯子周邊有幾十萬畝人工林,每年夏秋兩季,屯裡人家家戶戶都去樹趟裡采蘑菇賣錢,慢慢地,有人開始專門來這裡收蘑菇,采蘑菇、賣蘑菇也成了他們的一項重要收入。一位知情人告訴記者,靠賣蘑菇,這個屯每家一年最少都能收入上萬元。在程地房子護林員郭麗華家的場院裡,新打下來的江豆正在晾曬。郭麗華說,2001年以前,一畝地就能打七八十斤豆,現在風沙小了,氣候好了,江豆畝產最少200斤。
經濟上富足了,人們的生活也更加美好。金秋時節,蒸一屜包子裡放養的河蟹,燉上一尾肥美的白鰱魚,再炒上一盤新鮮采摘的野生蘑菇,農民們開心地說:這樣的生活過去真是連想都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