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文勇

1997年,防洪紀念塔。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八區體育場一帶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博物館廣場

文昌橋二期工程完工後,1994年前後的航拍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霽虹橋
東北網9月28日訊 宋文勇,哈爾濱市住建委所屬城市建設檔案館離職休養員工。從1991年開始,出於工作需要,他連續十餘年航拍冰城城建,留下近千張哈爾濱城市風貌的全景圖片。『從1991年到現在雖然纔二十多年,但哈市的發展變化堪稱巨大。樓變高了,街路寬闊了,這都是改革開放結出的碩果。』27日,在接受晨報記者采訪時,宋文勇說。
初冬時的第一次航拍穿著鴨絨衣褲手凍僵
從1980年開始,宋文勇就在單位從事攝影工作。1986年,他調進哈爾濱市城市建設檔案館,開始跟拍哈市重點工程的建設情況。市裡重點工程在施工、落成時,他要去拍照、錄像,作為城建資料留存。
他的第一次航拍是在1991年11月8日,哈市的『八路五橋』工程落成剪彩時。這『八路五橋』是東內環工程的一部分,包括工大立交橋、文昌立交橋、中山路立交橋、寬城橋、煙廠地道橋等工程。宋文勇介紹:『當時是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發展很快,哈市中心城區出現交通擁堵情況。為了緩解這一情況,市裡投入巨資,當年建設,當年完工,完成了這一工程。從工程投資到建設規模都是當時最大的,所以在完工後,市裡決定進行航拍。』
單位租用了北方航空公司的米8型直昇飛機,從閻家崗機場起飛。怕外地飛行員對哈市的城區狀況不熟悉,哈市住建委特意讓一名本地人做導航員,進入機艙為飛行員『指路』。宋文勇准備了兩臺當時最先進的尼康FM2相機,攜帶了10卷富士100膠卷。
當時已是初冬,他和新華社、黑龍江日報等單位的五位攝影記者都穿上了厚厚的鴨絨衣褲、戴上了棉帽。因為是航拍,機艙一側的門在飛行期間一直是打開的,五級以上的寒風不時撲面而來。米8直昇飛機的機艙沒有安全繩索,只有系安全繩索的掛鉤。登機前,宋文勇特意到建築工地,從進行高空施工的架子工借來安全繩,一頭套在自己身上,一頭系在機艙掛鉤上。十幾分鍾後,直昇機飛抵西大直街上的哈爾濱工業大學上空,宋文勇趕緊探身到機艙外,拍下工程剪彩及周邊建築的圖片。直昇機沿著工大、煙廠、肉聯廠、安發橋的航線飛行,宋文勇不時徒手按下快門。預訂好的飛行時間是一個小時,去掉起飛、降落的各10餘分鍾時間,在天空拍攝的時間不到40分鍾,這40分鍾裡,宋文勇共拍了6卷膠卷。
下了飛機,宋文勇發現自己的雙手已經凍僵了。因為當時的相機使用的是膠卷,在拍完36張後,必須徒手換上新膠卷,為了能快速完成拍攝任務,宋文勇一直沒有戴手套。
航拍的飛機越來越小
江邊的高層建築越來越多
在完成1991年『八路五橋』工程的航拍後,單位領導對宋文勇的表現很滿意。這之後,凡是有航拍任務,都讓他去執行。從那時到2002年,宋文勇一共在哈市上空進行了十餘次的航拍。在從空中俯矙冰城過程中,宋文勇發現松花江邊、中央大街、中山路這三個地方變化最大。『江南一側群力一帶、江北陽明灘大橋一側,早先都是水溝、泥灘、塔頭,這十餘年都蓋上三四十層的高層小區、寫字樓、五星級酒店。中山路變寬了,中央大街長高了。』
與街路變得更『高大上』相反,十餘年來,宋文勇乘坐的航拍飛機越來越小。『上世紀90年代中前期,我們航拍都使用米8型號直昇機,艙裡能擠下6個攝影師。這種飛機耗油大,飛行轉彎不靈活。之後就使用國產的直9,這種直昇機機艙能坐下3個人拍攝。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我們開始使用更輕便更靈活的松鼠直昇機航拍,機艙只能坐下兩位攝影師。』因為直昇機要與地面建築保持安全距離,在航拍道裡區時,當時要求飛行高度不能低於120米;南崗區因為當時有中山路的電視信號塔,要求飛行高度不能低於180米。『那時的建築,基本都在100米以內,如今龍塔高度336米,南崗航拍的飛行安全高度相應就得提到336米以上了。』
小遺憾:沒有拍到地鐵建設
作為哈市城市建設的記錄者,宋文勇二十多年來用鏡頭對『八路五橋』、『九路九橋』、二環等重大市政工程進行了拍攝記錄。宋文勇說:『我最大的欣慰是作為記錄者為家鄉的建設發展做了小小的貢獻,我得感謝哈市住建委和城市建設檔案館給我搭建的平臺。我最大的遺憾,是在退養之後,沒有拍到哈市地鐵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