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齊齊哈爾
搜 索
鶴城黑土地保護利用初見成效
2018-10-15 10:02:2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尹偉明 姚建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科技人員實地開展黑土保護工作。

  全省首家黑土保護院士工作站揭牌儀式在克山縣揭牌。

  黑龍江日報10月15日訊 坐落在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的齊齊哈爾市,被譽為『國家大糧倉』、『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千裡沃野的黑土地資源,成為大自然最寶貴的恩賜和資源稟賦,打造了齊齊哈爾一張又一張閃亮名片叫響全國。

  齊齊哈爾市現有耕地3450萬畝,是我國少有的以黑土為集中地帶性耕作土壤的地區,也是世界三大黑土帶的中心區域,全市黑土耕地面積佔全市總耕地面積的33.56%,黑土地成為鶴城人心中永遠的驕傲和自豪。然而,黑土區高強度、超負荷耕作,資源掠奪式開發利用,讓黑土地不堪重負,寶貴黑土地資源正一步步走向流失退化。

  黑土地在變『瘦』。據監測,與40年前黑土區耕地墾殖初期相比,全市黑土地有機質含量由5%~7%下降至目前的3%~5%,土壤養分失衡,生物群系減少,用養失調,消耗大於積累,導致黑土地日益『瘦身』。

  黑土地在變『薄』。春季風蝕剝去肥沃的表土。加之黑土地坡耕地較多,主要采用順坡種植,坡面較長,雨後極易形成地表徑流,帶來土壤流失。由於風蝕和水蝕造成水土流失嚴重,導致黑土地日益變『薄』。

  黑土地在變『硬』。由於大多采用小馬力拖拉機作業,翻耕深度只有15厘米,導致犁底層上移,致使土壤結構退化、土質硬化,蓄水保?能力下降,農作物根系難以利用土壤深層水分和養分,降低了土壤、水、肥、氣、熱協調能力。

  藏糧於地,藏糧於技。齊齊哈爾市高度重視黑土地保護工作,以技術攻堅為突破口,不遺餘力全力推進,在黑土地質量保護與提昇工作中,堅持試點先行、逐步推進原則,為黑土地保護利用破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專家不遠千裡進駐鶴城,與齊齊哈爾合作開展生態高效農業科研示范基地項目。鶴城廣袤的黑土地上,專家們播下新模式、新技術、新希望。

  在梅裡斯區雅爾塞鎮,總佔地面積220畝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示范基地合作項目開展得如火如荼,目前玉米免耕栽培技術、土壤中農殘去除應用技術、創新黑土地耕地地力提昇技術、如何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技術等項目研究已全面展開。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歐陽竹介紹:著力打造『秸稈-飼料-糞污-高效有機肥-農田-秸稈』鏈條循環結構體系,解決畜禽糞便處理、秸稈綜合利用、黑土地地力恢復提昇以及農產品提質增效等問題,破解農業廢棄物污染、過量農業化學物質添加與高效現代農業之間的矛盾,推動齊齊哈爾由傳統農業向智慧型現代農業轉型昇級,實現黑土地永續利用。

  在積極爭取下,克山、龍江成為農業農村部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縣。龍江縣景興鎮街基村、七棵樹鎮七棵樹村、魯河鄉先鋒村總計10萬畝耕地,已加入到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行列。

  2017年9月25日,由省科技廳設立的我省首家黑土保護院士工作站揭牌儀式在克山縣舉行,院士工作站通過技術服務、技術示范和新產品推廣應用,減少環境污染,切實保護黑土地,提高主要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探索符合實際的技術模式,加大黑土保護技術推廣應用,同時積極向國家和省爭取黑土保護項目資金和配套資金,通過政府扶持,主體投入,以及院士工作站技術服務上支橕,實現產學研的結合,提高經營主體實力及黑土保護成果轉化能力,促進全縣現代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龍江縣從2015年啟動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目前已建立100個監測點,采集的土樣每年送到省農科院檢驗。國家級農技推廣研究員、龍江縣農技推廣中心土肥站站長周亞芳介紹說,經過近3年努力,基本形成了以增施有機肥、秸稈覆蓋還田為主要模式的黑土地保護模式,通過開展深松及秸稈全量粉碎還田等措施,打破犁底層,增加耕層厚度,增加了有機質含量,有效提昇了地力。

  克山縣作為坡耕型黑土耕地保護利用工作試點縣,采取一系列黑土地保護核心技術模式後,試點項目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年平均提昇2?,耕層厚度年平均提高2-3厘米,有機肥畝增施2-3噸,化肥投入畝減施30%以上,土壤蓄水保?穩產能力顯著增強。

責任編輯:張廣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