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搜 索
馬恆昌小組精神代代相傳 訪中國通用技術集團齊二機床(集團)公司馬恆昌小組第十八任組長馬兵
2018-10-16 10:37:5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桑蕾 蔣國紅 邵國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0月16日訊 多年後,馬兵還能想起第一次對爺爺的工作感興趣的那一刻:那一回,他偷偷翻開了爺爺的包,裡面全是切刀、卡鉗一類的工具。頑皮的馬兵拿著這些家什去挖土,結果被爺爺罰站兩個小時。不過是動一動這些東西,有那麼了不起嗎?當時的馬兵,並不理解這些工具對於爺爺的意義。如今,他纔明白,這些工具傾注著產業工人多麼深刻的感情。

  不滅的記憶:『我爺爺從歡呼中走來』

  馬兵的爺爺馬恆昌是中國產業工人的代表。那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就是他帶領生產小組工作時喊出的口號。

  解放戰爭時期,身為沈陽第五機器廠工人的馬恆昌帶領他的生產小組,冒著敵人的炮火,連續作業,提前5天完成了17部火炮核心配件——『閉鎖機』的修復生產任務;那時候馬恆昌帶領組員展開勞動競賽,搞生產革新,改進14種工具,提高工效2倍多,創造了提前22天完成4個月工作量的新紀錄,使馬恆昌的名字第一次與他所在的小組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從此,『馬恆昌小組』成為全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

  1950年抗美援朝開始了。為了保存剛剛發展起來的重工業,沈陽第五機器廠一部分工人和設備北遷成立齊齊哈爾第二機床廠,馬恆昌小組的成員舉家遷往齊齊哈爾。

  1951年,馬恆昌向全國工人班組發出了開展愛國主義勞動競賽的倡議。一時間,全國各地一萬八千多個班組積極響應,工人們的熱情空前高漲,許多企業的勞動生產率成倍,甚至幾十倍地增長。

  從孩提時,馬兵就知道爺爺是名人,是工人的優秀代表。那時爺爺經常去北京開會,每次回來,工廠子弟小學、幼兒園總會敲鑼打鼓地去迎接,小小的馬兵也在隊伍中。『爺爺從歡呼聲中走出來,就連上幼兒園的我都要為了馬恆昌小組再創佳績表演節目,這使得我也渴望成為一名像爺爺那樣的產業工人。』

  不懈的努力:漂泊青年加入馬恆昌小組

  時光如梭,一轉眼,馬兵已經長大,進入了技校學習,距離成為一名產業工人的夢想僅一步之遙。

  此時正值上世紀90年代,在市場經濟大潮下,東北地區絕大多數傳統國企都面臨生存困難。『大船擱淺、舢板逃生、各自突圍』是那時的工廠寫照。1994年剛入廠的馬兵,在1996年就下崗了,在臺球廳、停車場、鐵路工程隊打工。

  下崗的經歷,讓他看到了文化知識上的不足。此後,利用業務時間學習成了他的習慣,卻未曾想這一變化成為他日後走上大國工匠的重要品行。

  馬兵漂泊在外的這段時間,正是齊二機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階段。1999年末,齊二機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開拓市場,擴大生產。2000年,企業發布公告重新召回流失的員工,馬兵聽說後立刻報了名。剛一回歸,他就找到廠領導提出了到馬恆昌小組工作的請求。

  這是馬兵一直以來的願望。馬恆昌小組是車工,念技校時由於沒有這個專業,他初分到廠裡時只做了個水暖工。下崗時,馬兵經常會想起少年時到工廠裡玩,地面上滿是鐵屑和機油,走路都打滑兒,在車間裡走一圈,出來後小臉兒?黑的歲月。他從出生就在齊二機家屬院內長大,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都在子弟校念書,關於齊二機的記憶寫滿了他的成長歲月。齊二機的印記已經深入到馬兵的骨血。因此,在離開齊二機的日子,想要加入馬恆昌小組的願望反而愈加強烈。

  『廠領導沒答應,因為我學的是水暖,又在外漂了3年。馬恆昌小組是技術尖兵,哪能說進就進。』馬兵非常理解廠領導的顧慮,便在與馬恆昌小組一牆之隔的曲形工段苦學了一年。2004年8月,馬兵正式成為馬恆昌小組的一員。

  不斷的攀登:工匠之路精益求精

  加入馬恆昌小組僅僅是一個開始。

  此時的車工工藝正處於迭代階段,齊二機正謀劃著引進先進的數控機床。2005年,齊二機第一臺數控機床交給了馬恆昌小組,馬兵成為指定操作人。當時的馬兵已經30歲,對計算機編程從未接觸過。為了完成任務,他白天上班,晚上去夜大。幾個月後,齊二機接到北京一家公司為大連電廠設計一套產品的加工任務,其中的兩個曲線零部件加工交給了馬兵。這兩個部件,一凹一凸,要求能閉氣,還要耐得住1000攝氏度的高溫。

  剛剛學會操控數控機床的馬兵下足了功夫,4天後任務交工,合作方派出一位老技師來驗收。只見他帶著部件走進一個封閉的房間,關上燈,在部件的一邊擺上蠟燭,再從另一邊看是否透光、透煙。馬兵緊張極了,緊盯著老技師的表情,直到對方微微點頭,他一顆懸著的心纔落了地。驗收結束,廠領導纔對馬兵交代實底兒:這兩個像太極圖一樣的部件是核心零部件,如果封閉合格每年將為電廠節省千萬元資金。

  馬兵的這次任務開啟了馬恆昌小組數控加工的新時代。看到加工部件的精密程度,組員們對於數控加工機床的態度從『被要求學』變成了『我要學』。成員中年紀最大的張海森那年45歲,和兒子一起復習高考課程,還報名上了齊齊哈爾電大,邊學邊乾,白天加工,晚上帶著問題去學習,進步極快。這種風氣下,全班組沒一個人落下。2007年,馬恆昌小組成為齊二機第一個全員數控操作的班組,並且創下了一個月完成12738小時工作時間的新紀錄。

  2012年2月,36歲的馬兵接過老組長孫普選的接力棒,擔任馬恆昌小組第18任組長。此時的裝備制造業加工已進入到『量身定制』時代,每次加工任務都猶如闖關。還記得齊二機承擔了大運載火箭長征5號環縫總裝焊接系統關鍵設備部件的加工任務。『這個任務要求我們實現邊旋轉邊焊接,難度十分大。零部件都是非標准件,就連檢驗部件都需要重新制作。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可以說貢獻了齊二機全體人員的智慧。』在看到長征5號昇空的時候,馬兵深刻地感受到了大國工匠的意義。

  多年來,馬兵始終傳承和發揚馬恆昌小組工作法,堅持『思想工作做在前、艱苦任務強在前、完成計劃乾在前、遵守制度走在前、關心同志想在前』的『五在前』工作准則,為企業的振興與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2009年被授予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黑龍江省勞動模范稱號,2010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2017年成為黨的十九大代表。他所在的小組多次參加全國班組建設經驗交流會,並榮獲國務院國資委『百名先進班組標杆』和全國總工會『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

  馬兵說:『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我們要把馬恆昌小組不斷學習、不斷創新的精神傳承下去,使更多的人成長為響當當的大國工匠,承擔起國家制造業的脊梁。』

責任編輯:張廣義

【專題】改革開放40年·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