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9日訊 金秋十月,佳木斯市在香港第八屆世界城市論壇暨城市推介會上,被中外城市競爭力研究院評為『中國十佳食品安全城市』,佳木斯市連續七年獲此殊榮,在中國內地排名第一。佳木斯市食品安全工作受到了中外城市的矚目。
佳木斯市從2012年至2018年已經連續七年獲得『中國十佳食品安全城市』,得益於佳木斯肥沃的土壤、豐富的水力和優質的環境。坐擁著世界上僅存的三大黑土平原之一,土壤有機質是全國平均值的3—5倍。佳木斯市境內有黑龍江、松花江、烏蘇裡江三大水系,其中,黑龍江、烏蘇裡江是與俄羅斯的兩條界江,全市每年過境水資源量近3000億立方米,可以說佳木斯是國內少有的不缺水的城市。擁有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天然濕地面積61萬公頃,其中,三江、洪河兩大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全年大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在338天以上。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提供了良好基礎。
統計數據顯示,佳木斯市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程度超過94%;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面積達到1300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達到240億斤,其中90%以上是優良品種,被譽為『中國水稻之鄉』『中國大豆之鄉』『中國南瓜之鄉』。2017年,佳木斯市成功舉辦了首屆稻米節,啟動了中國大米產業展覽交易基地建設,『佳木斯大米』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證書。
近年來,佳木斯市深入推進『糧頭食尾』轉化,在國家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市委、市政府致力於依托良好的資源優勢打造三江平原綠色食品精深加工
中心,為國人提供安全放心的綠色有機食品。在水稻加工產業方面,佳木斯市盛產寒地粳米,年產水稻350萬噸,出產的水稻食味值高、品質好;如何利用好的資源發展更好的水稻深加工產業是一門課題,通過努力,佳木斯益海嘉裡公司獲得了國內首個『水稻加工循環經濟標准化試點單位』稱號。在玉米加工產業方面,佳木斯市玉米種植面積1300萬畝,通過不斷延伸玉米深加工產業鏈條,逐漸形成產業核心競爭力,玉米深加工產品由淀粉類、葡萄糖向維生素、氨基酸等下游產品研發生產。在大豆加工產業方面,佳木斯種植的均為非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約580萬畝,此外對岸毗鄰的俄羅斯遠東地區非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近年來也在快速增加,每年回運國內大豆在百萬噸量級。
目前,佳木斯市正在舉全市之力創建具有農業特色的國家級高新區,高新區的建設將為食品產業發展搭建更好的支橕平臺。隨著習近平總書記振興東北重要思想的深入貫徹落實,新一輪東北全面振興政策的疊加效應不久將會顯現,佳木斯市的食品產業必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