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為了這一天,七星農場農墾人60年奮斗不停歇
2018-11-02 17:49: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張元強 李玉珍 侯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1月2日訊(張元強 李玉珍 記者 侯巍)9月25日下午3點10分左右,這是一個讓七星幾代人終生永遠難忘的日子,習近平總書記帶著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來到北大荒,來到建三江七星農場,先後視察了北大荒精准農業農機中心、七星農場物聯網綜合服務信息平臺、七星農場萬畝大地號水稻田收獲現場和七星農場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這次視察,七星農場代表北大荒就現代化大農業、農業機械化、農業科技、農業信息化和各類農產品五個方面的工作進行了展示。總書記看了很高興,總書記強調,北大荒建設到這一步不容易。當年這裡是『棒打?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共和國把這裡作為戰略基地、把農業作為戰略產業發展起來。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發生了滄桑巨變,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很了不起,令人感慨。北大荒為中國人真正解決溫飽問題發揮了大作用。『今天來到這裡,很鼓舞信心,鼓舞斗志。』這是對幾代北大荒人的高度肯定,是對北大荒乾部職工的親切關懷,更是對七星農場的高度肯定和最高贊賞。為了這一天,七星人准備了60年!

北大荒。資料圖

  由小到大,『北大荒』變成『北大倉』

  翻開七星農場載滿歷史的長卷,可謂風雨兼程。七星農場的開發建設和改革發展走過了60多年的光輝歷程。幾次重大的革命性變革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空前發展。

  『北大荒真荒涼,又有?子又有狼。』最苦最難的是開荒建場時期。從1956年1月起,英雄的七星人就開始在草莽叢生、沼澤密布、人跡罕見的荒原上建點開荒。先後有1682名復轉官兵、1000多名支邊青年、400戶移民、8564名城市知識青年,從祖國四面八方來到七星農場,與農場職工一道,在生產和生活條件極差的情況下,按照上級『邊開荒、邊生產、邊建設、邊積累、邊擴大』的方針,獻青春、獻終身,獻子孫,用辛勤的汗水和鮮血鑄就了『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把昔日渺無人煙的亙古荒原建成了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利用監控設備查看水稻長勢。袁雅婷攝影

  1985年初,七星農場初步建立了國營農場統一經營和家庭農場分散經營相結合的大農場套小農場的雙重經營體制,充分挖掘土地潛力,把經營者利益和農場利益掛鉤,調動了種植者的積極性,使職工真正成為投入、利益和風險的主體。

  但是,當時作為麥豆主產區的七星農場,有近六成的耕地屬低窪易澇田,多數年份豐產不豐收,經濟效益低。對此,農場大力實施『以稻治澇』戰略,不斷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實現了種植者的旱澇保收,提昇了農場的糧食生產能力和收益。截至目前,農場累計完成『旱改水』面積105萬畝,水稻播種面積佔糧食播種總面積的86%,佔糧食總產量的95%以上,平均畝產600公斤,年總產突破13億斤。

七星農場打造的標准化農田。袁雅婷

  從2004年開始,農場利用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鼓勵種植戶積極更新農機具,在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同時,進一步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農業的抗災、穩產能力。截至目前,七星農場農機具現保有量達到3.8萬臺件。其中動力機械0.9萬臺,配套農機具2.9萬臺件。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38.2千瓦,農場機械化率達95%以上。

七星農場國家級科技推廣中心。

  『棒打?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這句諺語寓意著北大荒過去的真實寫照,如今的『北大荒』已經變成了名副其實的『中華大北大倉』。經過60多年的開發建設,七星農場的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已經處於全國引領示范地位,是全國優質粳稻面積最大的現代化農場之一,是國家糧食安全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並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農業生產標兵。

  由大到強,搶擔領跑現代化大農業

  七星農場地處三江平原腹地,現有耕地122萬畝,其中水田105萬畝,下轄20個管理區。作為墾區水稻生產第一大場,只有強起來,纔能搶擔領跑現代化大農業。近年來,農場在農業生產管理中,按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大力開展轉方式、調結構科技試驗示范,重點突出『三化兩管控』模式,不斷擴大特色品種和訂單種植面積,實現了農業種植模式的科學化。

七星農場現代化大農業,王毅拍攝

  為進一步優化種植業結構,今年,農場在水稻品種選擇上重點以龍粳31、龍粳46等抗逆性、抗病性、抗倒伏性、耐寒性綜合性狀好和糧食品質優的品種為主,搭配種植了三江6號、綏粳18等優質特色水稻品種,種植面積達58.9萬畝,並示范種植了糯稻、泥鰍稻、有機稻、鴨稻、富硒稻、稻花香等特色水稻品種。同時種植優質大豆面積8萬畝,高產玉米面積8萬畝,高效經濟作物面積1萬畝。

  所謂『三化兩管控』就是寒地水稻的一種栽培管理模式,即:旱育壯苗智能化、全程生產機械化、稻谷品質安全化、葉齡指標計劃管理、全面標准化管理。

  在旱育壯苗智能化上,農場集成集中大棚、高臺旱育、秋備床土等技術,實現了智能選種、智能浸種、智能催芽、智能精播、智能育秧『五個智能化』。目前,農場擁有這樣的智能化芽種生產廠6座。在全程生產機械化上,農場集成機車整地、機械運秧、高速插秧等技術,進一步提高了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率。僅2018年,七星農場更新水稻側深施肥插秧機、本田軌道運輸車、割曬、拾禾機械、秸稈還田機等機械設備1200臺套,累計投資8000萬元。在稻谷品質安全化上,農場集成配方施肥、病蟲綜防等技術,生產出了符合國家優質粳稻三級以上標准的優質稻米。在葉齡指標計劃管理上,農場集成『器官同伸理論』與『葉齡模式理論』,指導農戶及時做好水、肥、保的調控。在全面標准化管理上,農場嚴格落實統一農時技術標准、統一農藝技術標准、統一供種供肥技術標准等『十統一』措施,實現了水稻生產全面積、全方位、全過程標准化管理。

  與此同時,七星農場狠抓標准農田打造工作。通過高標准示范點、示范區以及『八條主線』440公裡示范帶建設,實現了農業生產環境的標准化。在具體工作實施過程中,從點到線、再到面,實施格田擴大、池埂取直、泡澤治理等工作,全力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進一步提昇了現代農業標准。另外,農場全方位全面積對農田標牌、渠道、池埂、曬水池、水稻房、田間路及兩溝一臺、育苗基地和『五邊』(溝渠邊、路邊、林邊、地邊、電線杆邊)進行了環境綜合治理。目前,這個農場標准化農田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天上北斗、地上七星』。近年來,七星農場通過提高種植標准、強化農業環境建設等舉措,既提昇了種植業水平,又開發了『一線八景』旅游線路,被評為國家3A旅游景區,成為黑龍江省重點旅游名鎮和省內最值得去的100個地方之一。

  由強到精,打造現代產業『加速器』

  『做強』之後就要『做精』,做好全方位的精細管控纔能跟上時代發展需求。對此,七星農場確定了『十三五』期間的發展思路:以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統領,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切實做到『四個堅持、一個支橕、一個創新』,以物聯網農業信息化為平臺,鏈接延長水稻供應鏈,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

  思路清,方向明。為了保證發展思路的順利實施,七星農場借助農墾改革的大形勢進行了內部機構改革,將原有的6個管理區32個作業站重新組建為20個獨立的管理區,由三級管理變為兩級管理。並推進了場直單位、二級單位的企業化改造,全面完成了16個內部企業和二級單位企業化改革。通過改革解決了機構重疊、職能交叉的問題,降低了管理成本,同時使管理和服務更加順暢,充分調動了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在管理體制改革上,七星農場狠抓了農業、社會、經濟『三個環境』打造工作。在經濟環境打造上,重點從規范土地發包收費程序入手,強化流程管理,將土地發包、信息采集等工作以『陽光大廳』為平臺進行了整合,並開通了手機終端公示平臺,種植戶可通過手機『農戶服務平臺』查看各項數據,包括承包繳費、身份田信息采集、小額農貸、生資定購等15項內容,實現了種植戶本人與農場、與管理區所有往來業務的實時查詢。通過加強財務規范化管理,兩年來,農場共處置、盤活房屋807平方米,車輛7臺,存貨388萬元。共清理歷史遺留問題15980萬元。累計去庫存678戶、11060萬元,化債67026萬元。

  對稻田實現遠程監控,是七星農場由強到精的生動實踐。據了解,七星農場於2016年末開始實施了國家首批大田物聯網應用示范項目建設。建設內容包括設置在田間的200個監測點、20個小型氣象站、20套地下水位監測裝置,這些硬件設施可提取土壤及空氣中的各項要素信息,形成了農業生產環境大數據。同時,農場在物聯網平臺鏈接了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昇級了『3S』技術,增加了智能管理設備,開發融入了12個管理軟件,並形成了涉及生產經營、資源資產、財務管理等各項大數據,不但提高了七星的現代技術應用水平,而且助推七星逐步實現農業信息化、管理科學化和產品品牌化的『三化』目標。

  60年的風風雨雨,60年的滄桑變化。七星人無比感慨,總書記講的『不容易、了不起、大作用』讓所有七星人感動、驕傲和自豪,這也是總書記對七星人六十年工作的高度肯定。按照總書記『三個衷心希望』的囑托和期盼,七星人將繼承和弘揚北大荒精神,肩負起黨和國家賦予墾區新的歷史使命,積極應對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搶抓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開創前所未有的偉大事業,擼起袖子加油乾,全力推動各項工作保持高勢頭、再上新水平,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總書記和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

責任編輯:姜繼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