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2日訊 稻浪翻滾稻穗沈,收獲季的富錦被一片金色覆蓋。農民臉上洋溢的笑臉是收獲在望最有力說明,也是富錦市以市場為導向,緊緊抓住關鍵環節,多措並舉,多向發力,著力完善『三個體系』,紮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現代農業提檔昇級的最佳注解。
富錦市位於三江平原腹地,耕地面積570萬畝,糧食商品率90%以上,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先後被批准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全國農業標准化示范縣、全國生態農業示范縣、國家農業機械化示范區、國家綠色農業示范區、全國糧食生產功能區劃定試點縣,連續十二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殊榮,是黑龍江省『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示范區、先行區。2017年,糧食總產42.82億斤,居全省第一;農民人均純收入17402元,居全省第五。
富錦市立足優勢,完善生產體系夯實農業發展基礎。這個市大力發展種植業和畜牧養殖業;瞄准短板,積極上爭政策,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提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由單純的調整種植面積轉向面積、品種的『雙調整』。今年,富錦市政府專門設立重要農作物專品種生產扶持基金,支持9個合作社種植專品種優質水稻5.3萬畝,每畝給予150元財政補貼;支持25個水稻集中育秧小區、1770餘棟大棚通過種植辣椒、菇娘、豆角、西甜瓜等棚室果蔬,開展育秧大棚二次利用。同時,以西瓜、紅薯、小毛蔥、大蒜等特色作物為重點,發展棚室經濟、設施農業,著力構建『一村一品、一鎮一特』農業新格局,通過這些措施,實現各類作物種植面積、同類作物主栽品種結構合理。
(下轉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以2000頭『龍江和牛』高端養殖基地建設為引帶,各類畜禽標准化規模養殖場達到96個;大力發展生態循環養殖,大錦農集團5000萬只肉雞生產加工項目已經達到日屠宰2.3萬只肉雞能力,正在籌建20萬噸生物有機肥廠,全部達產後將形成『集種雞繁育、肉雞養殖、飼料加工、屠宰分割、生物有機肥加工、稻米加工於一體』的封閉循環生態農業體系。在全國率先完成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劃定工作,依托『場市共建』打造『雙百工程』。
噠噠噠……噠噠噠……農機手熟練地操作收割機,不一會兒一片水稻就收割完畢。對於富錦市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劉春來說,種田越來越輕松。『防范大風、低溫、暴雪、冰雹等災害真離不開氣象的幫忙。現在俺們啥時候乾什麼全聽氣象短信的。』種了幾十年地的劉春已經非常習慣用科技掌握『天機』。劉春打開手機,手指不斷滑動著頁面,一條條來自預警發布中心的信息在微信群、QQ群、短信裡都可以找到。科技含金量越高,產品對接市場的優勢更大。
富錦市以市場為導向,完善經營體系,提昇市場對接能力。抓主體、抓品質、抓品牌,培育了福祥農機、東北水稻等一批機制健全、管理規范、運營有序、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由生產型向經營型轉變,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引帶,全市規模經營面積超過400萬畝、佔比70%,有效提昇了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組織化程度。建成40個、總面積達23萬畝的『三減』示范基地,全市『三減』面積達到110萬畝;建成30個、總面積達到6.5萬畝的『互聯網+農業』高標准示范基地,實現基地農產品質量可追溯;以龍頭為引帶,依托『富錦大米』和『富錦大豆』兩個地理標志,積極培育農產品品牌,全市綠色食品品牌達到29個。
富錦市在實踐中用『精深』二字解讀『兩頭兩尾』,完善產業體系,推進三產融合發展。
『把深加工建在糧倉裡』。象嶼金谷生化積極構建玉米深加工產業園區發展模式,企業通過糧食倉儲物流與深加工的優勢互補,促進糧食就地轉化,提高產品附加值,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提昇。
令富錦象嶼金谷有限公司淀粉生產部副經理任明智驕傲的是,自己的團隊攻克了技術難題,創造了填補國內淀粉生產行業空白的生產控制系統,為公司添彩。公司2016年10月12日正式投產的一期60萬噸玉米深加工項目是國內最先進的玉米深加工生產線,深加工項目采用了德國西門子DCS集散控制系統,可實現PSF一鍵啟動功能,使生產過程智能、精准、高效、可靠。比起技術攻關更讓任明智興奮的是未來的前景。到過象嶼公司的人都會對那棵茂盛的『玉米樹』圖印象深刻,一棵樹標注著玉米全產業鏈的所有方向。而今天在公司的產品展示臺上已經可以看到『枝葉』的身影:玉米油、玉米胚芽粕、纖維、蛋白粉、飼料等等在向人們訴說著玉米的『前世今生』。
富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速農業產業龍頭聚集,推進錦稻集團60萬噸水稻加工項目、象嶼集團200萬噸玉米深加工項目和萬裡利達120萬噸玉米、40萬噸水稻深加工等一大批產業項目實施建設,全部達產後,可消化掉全市90%的水稻和全部玉米。支持象嶼集團建設食品醫藥生化產業園,由象嶼集團生產玉米淀粉和中間體,引進科技企業圍繞玉米淀粉進行深度開發,向醇類、酸類等不同產品領域延伸,有效延伸玉米產業鏈,先後引進香港海資6000噸植酸鈣、國投生物60萬噸燃料乙醇、東北制藥10萬噸山梨醇、韓國科樂福株式會社大米面膜等產業項目,全市糧食加工企業達21戶,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附加值。在萬畝水稻科技示范園建設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的全省首家『稻海田園綜合體』,同步實施數字農業建設項目。依托大型農機合作社和植保無人機作業力量,組建專業化農業植保隊伍,根據農時需要進行統防統治。建成電子商務產業園,搭建『綠谷糧都』電商平臺,收錄單品162種,上半年網上交易額超過19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