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德元正在對新設備進行調試。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黑龍江日報12月10日訊 記者見到孔德元的時候,他正在檢查院子裡的農業機械,作為黑龍江沃野生物質收獲包裝設備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他說這是每天必做的事情。這些集秸稈收獲、破碎、打包於一體的包裝機械,主要應用於玉米、棉花、蘆葦等農作物秸稈收獲工作,經過全程機械化生產運作後,可把散狀秸稈捆紮成外形整齊、規則的草捆,有效解決了高寒壟作地區秸稈收獲操作難度大、效率低、投資高、壓縮比小、運輸成本高等一系列難題。
懷揣夢想為創業積累經驗
2010年在哈爾濱理工大學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專業畢業後,孔德元就職於牡丹江市萬通微孔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從事產品研發工作,後前往美國攻讀工商管理碩士。
留學期間,孔德元有機會參觀了當地農場收獲作業的場面,受高度發達的機械化作業及生物質綜合利用影響,他對生物質成型技術產生了濃厚興趣。『聯想到以農業大省著稱的家鄉黑龍江,有充足的生物質資源,可為收獲成型設備提供可靠的生產原料,生產原料的可再生性使得「綠色」成型原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再一次萌生了創業的想法。』孔德元說。
在大學期間孔德元就嘗試過創業,但以失敗告終。這一次他遵從了父親的建議:創業需先從業。他深刻地認識到,踏上創業創新之路不能僅憑頭腦發熱,而是要靠知識技能和經驗,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在2013年畢業後,孔德元帶著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創業構想回到了家鄉,以個人身份和之前的工作單位萬通公司簽訂《技術合作協議》,任職期間,以主要發明人的身份提交申請專利32項,其中發明專利5項。現已得到授權專利23項,其中發明專利1項,涉及生物質成型、收獲、包裝及自走式撿拾包裝等。
有了這些積累,2015年孔德元在牡丹江成立了黑龍江沃野生物質收獲包裝設備有限公司,致力於秸稈收獲打包系列設備的研發。當被問到為什麼選擇回鄉創業時,孔德元只說了一句話:『這裡是我的家,學成歸來是必然的。』
致力研發填補國內市場空白
談及創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孔德元說:『最大的困難就是研發資金緊缺。』由於農用機械的作業環境十分惡劣,同時對於可靠性的要求又極高,這就需要進行反復的試驗和修改,這一過程會耗費很多研發經費。『當地政府科技部門和人社部門得知這一情況後,采取多種措施幫助我們多渠道籌措資金,以維持研發正常進行。』
孔德元還告訴記者:『當地的一些農民兄弟得知我們是在研發秸稈收獲設備,都很熱心,為我們提供免費的動力機械和試驗場地,省去了一部分研發費用。』來自政府和老百姓的幫助使孔德元意識到:『我們所從事的事業不單單是為了我們自己,更是為了整個社會的需要而服務,這更堅定了我們創業的信心。』
正是在這種信念及信心的鼓舞下,孔德元的公司先後研制開發出針對不同運距及配套動力的6種不同機型,形成系列產品進入市場,其中破碎型圓捆機為公司首創、填補國內空白產品。該系列設備的設計主要針對高寒壟作地區農民的耕作習慣,並結合了東北、新疆及內蒙古地區農業生產情況研制生產的一種比較理想的秸稈收獲包裝設備。
此外,團隊還將研發重點延伸到秸稈燃料化,2017年在牡丹江市溫春村建立了一個年產5萬噸秸稈燃料的標准化示范基地,該基地采用自主研發的自動化秸稈壓塊生產線,2017年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當年生產秸稈壓塊燃料1萬噸。
不忘初心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
說起未來的發展規劃,孔德元說:『我會繼續留在這裡,致力於摸索建立生物質收獲、存儲、運輸的新模式,為家鄉的農業發展盡綿薄之力。雖然黑龍江與發達地區相比目前經濟欠發達,但人纔政策、體制機制不落後。創業幾年來,我切實感受到了省裡對科技創新、科研人纔和創業創新的支持。』
公司的籌建和運營過程中,孔德元得到了來自人社局、就業局、科技局、農委等部門的幫助。資金上有困難,他就跑科委、跑銀行、找人社、找農委;產品研發上遇到困難,他就找科研院所、找高校開展合作。孔德元說:『黑龍江雖然氣候寒冷,但卻擁有暖心留人的人纔發展環境。』
在當前『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的號召下,作為『龍江科技英纔』,孔德元表示,一定會積極學習活動精神,樹立牢固的家國情懷,『無論是作為一名科研人員還是一名創業者,都會自覺弘揚踐行愛國奮斗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