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哈爾濱
搜 索
哈爾濱市道裡菜市場 承載舌尖記憶見證時代變遷
2018-12-16 07:29:5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蘇強 井洋 樊金鋼 李健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1998年,實行『一店兩制』後的道裡菜市場,放開鮮活商品經營權,使傳統國營老店煥發了新的生機。 (照片由道裡菜市場提供)

  道裡菜市場內各種貨品琳琅滿目,許多市民前來購買。本報記者蘇強攝

  黑龍江日報12月16日訊 人們都知道,哈爾濱有百年歷史的中央大街,卻少有人知道,位於市中心的哈爾濱市道裡菜市場也同樣有著穿越百年時光的身世。改革開放40年來,道裡菜市場見證著市民『菜籃子』的變遷,成為回望歷史的一個窗口:從物質的匱乏到商品的豐富;從果腹充飢到健康養生;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這裡承載著市民舌尖上的記憶,映射出一座城市與時代相伴前行的腳步。

  商品短缺年代的獨特記憶

  時光更迭,回憶裡都是故事。道裡菜市場前身是老哈爾濱人熟知的『八雜市』,始建於1902年。1956年,公私合營後正式成立道裡市場食雜商店,是哈市最大的雜品蔬菜大市場。年逾古稀的老經理宋成斌告訴記者,他1966年參加工作,2006年退休,在道裡菜市場工作了整整40年。回想起改革開放之初的情景,宋成斌感慨萬千:『那是一個物資短缺的年代,1978年,肉、蛋、魚、乾豆腐等副食仍需要憑票購買。1981年之後,不要票的商品種類越來越多了,但是供應量十分有限。冬天就是最常見的大白菜、土豆、蘿卜老三樣,其他的「細菜」,比如蒜薹、洋蔥、蒜苗的供應量非常小,價格也高,平常百姓家只有過年纔有可能吃到。』

  1978年便進入道裡菜市場的售貨員齊德紅對菜卡的記憶很深。他向記者介紹:『當年是計劃經濟,菜市場每天所出售的一切物資都是從批發部門(蔬菜公司)進貨,自身沒有采購權。由於菜價國家有補貼,所以居民每戶每天都得憑菜卡購買。直到1985年,菜價放開了,菜卡纔徹底消失。』宋成斌回憶: 『因為當年的物流欠發達,比如從廣州運到哈爾濱最快也得十多天的時間,蔬菜的保鮮期短,再加上不抗凍,所以南方的新鮮蔬菜冬季根本運不到哈爾濱,能運來的只有凍魚。當時買豬肉不像現在都喜歡買瘦的,而是專挑最肥的買。因為當時豆油是限量供應,根本不夠吃,買肥肉可以煉油,炒出的菜特別香。這都是因為當年人們肚裡根本沒啥油水,能吃到豬油炒的菜就是挺大的滿足。』宋成斌回憶起當年一幕幕的場景就好像在昨天一樣。

  因為收入相對有限,人們就會琢磨如何用同樣的錢買更多的東西。宋成斌說:『當時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每天不管進多少貨必須當天賣完,蔬菜一天早、中、晚三個價格,早晚大概能差30%~40%左右。附近居住的老百姓很快發現這個規律,專挑快下班時來采購。』那個年代的精打細算可見一斑。

  在菜市場職工的回憶中記者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貨物種類的總體豐富和數量的日益充足,直接體現在了購物用具上。改革開放前後,面袋子是群眾買菜的常用工具,買上二三十斤的豆角、茄子、黃瓜,老百姓回家時心裡纔踏實。1982年以後,買菜工具逐漸變成了三角兜和小筐,所購蔬菜重量也在減輕。大約1997年開始,塑料袋登堂入室逐漸成了裝菜的主要工具,相比之下,購買蔬菜的重量大大減輕了。群眾買菜逐漸進入隨吃隨買的時期,貨物的短缺徹底成為了歷史。

  全國第一個億元菜市場誕生

  1982年開始,政策允許哈爾濱市各市場在全國自由進貨,商品流通的力度大大加快。但道裡菜市場,當時稱之為道裡市場副食品商店,受資金、倉庫等限制,進貨量並不大。哈爾濱市內的各家市場常常互通貨源,彼此賺點差價。隨著商品的逐漸豐富和居民工資的逐漸上漲,老百姓餐桌上的食物逐漸豐盛起來。

  商品流通提速,消費者購買力提高,呼喚市場硬件建設提檔昇級。1988年,哈爾濱市政府決定拆除改建道裡市場。哈一百遷址入駐,道裡菜市場原位置安置入駐,1990年6月1日,由市政府支持該商業重點項目開幕剪彩,道裡市場副食品商店正式更名為哈爾濱市道裡菜市場,新張開業。時任菜市場東廳經理的張立勇回憶說,改造前,市場就是一個平房圍成的大院,主要商品是菜、魚、糖酒、罐頭。改造後,經營面積由原來的5000多平方米,擴大到15000平方米,主營魚肉蛋菜果、油鹽醬醋茶及黑土地山珍系列產品,經營品種達7000多個,年銷售一舉突破億元。哈爾濱市道裡菜市場自此成為全國的菜籃子重點工程,被商業部譽為全國十大菜市場之首,迎來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伴隨著上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大潮逐漸興起,市場流通逐漸放開,農民自產自銷,早市、夜市遍地開花。緊鄰的透籠農貿市場經營靈活風生水起,成為全國十大農貿市場,讓道裡菜市場的職工第一次感受到來自市場競爭的壓力。『如果企業繼續維持原有的單一副食品經營,把自己限定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勢必會越來越被動。只有打破常規,從改革經營模式入手,纔能闖出新天地!』時任道裡菜市場總經理的張世焱發出了動員令。改革從放開鮮活商品的經營權開始。當時有東西兩個營業廳,從東廳開始試點,推動員工下海搞承包經營。鼓勵員工自籌資金、自主進貨,自負盈虧、定額上繳、超額歸己的辦法,把職工的積極性空前調動起來了。此後承包經營逐漸完善,由組長帶領職工承包本部組,封存檔案工資,推行效益工資。張世焱回憶這段往事說:『正是這次80%職工打破大鍋飯的嘗試,催生了一批創業明星。大家通過改革釋放的紅利完成了原始積累,改善了生活水平。』

  站在改革潮頭腳步從未停歇

  主動邁出改革步伐的道裡菜市場,不斷探索多種經營模式:1997年在全市開辦了第一家道裡菜市場連鎖店,成為市政府首批連鎖經營試點企業;把地下倉庫與相鄰的地下聯昇服裝市場打通,近5000平方米的韓國小商品市場火熱開業,克服體制束縛,實施委托民營管理,首創國企辦市場,快速收回投資。經營方式的轉變為菜市場注入了新活力,再加上售貨員服務態度好,副食品、生鮮品類齊全,道裡菜市場成為全省消費者生活必需品一站式購物的好去處。

  2002年7月,國有商業企業哈爾濱市道裡菜市場改制成立民營股份制企業——哈爾濱聯強商業發展有限公司,乾部職工一次性出資入股,買斷企業國有資產,員工身份徹底轉換。道裡菜市場依然是總部下屬的副食品板塊。『由國企變為股份制是一個艱難過程,職工們不想丟掉自己的「鐵飯碗」,抵觸情緒很大。經過幾番動員,保證企業職工全員轉制,簽訂長期勞動合同,改制終於得以順利進行。』談及當年改制的情形,哈爾濱聯強商業發展有限公司哈爾濱道裡菜市場集團董事長張世焱記憶猶新,改制後,員工們的風險意識顯著增強,對自己的工作倍加珍惜。隨之,企業的活力大大提昇。靈活的決策機制讓該市場搶得先機,也為群眾提供了更優質的服務。

  改制後,道裡菜市場積極探索特色經營,率先提出建設全省首家無公害蔬菜專櫃和綠色豬肉專櫃,成為全國首批25家『綠色市場』試點單位之一,先後引進米旗、老鼎豐糕點、天順園、大莊園、阿媽牧場、寶宇林下豬、秋林裡道斯紅腸、北大荒冷鮮肉、賓西牛肉等省內外著名品牌進駐設立專櫃,使品牌形象不斷提昇。 2017年5月,隨著到中央大街和索菲亞教堂旅游人數的增多,為適應市場消費結構的變化,開辦了八雜市美食街,貫穿尚志大街和兆麟街,滿足了游客和周邊商場工作人員的就餐需求。隨之銷售規模不斷刷新,翻番,進入黑龍江省百強企業行列。

  擁抱互聯網打消費昇級牌

  今年6月,道裡菜市場與建行道裡支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通過建行打造網上支付平臺,為消費者提供支付便利。

  原道裡菜市場經理王俊泰告訴記者,面對商業競爭環境的變化,要研究群眾消費需求的變化。原來,哈爾濱市商圈以南崗、道裡為主;現在,主城區各區幾乎都有自己的商圈,直接分散了客流。同時,同類的商店增多,各種超市、生鮮店多點開花。此外,電商也給實體店帶來衝擊。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道裡菜市場牢牢抓住百年老店的誠信品牌,在食品安全上嚴格把關。每天有專人利用專業儀器化驗農殘,並將結果向消費者公示。檢驗員雷娜從事此項工作10年了,『每天早8點我會選6種蔬菜進行抽檢,如果發現農殘超標的情況,就直接將不合格的蔬菜下架。就是因為我們把關嚴格,所以很少出現超標情況。』雷娜告訴記者。由於質量有保證,不僅回頭客多,很多游客也慕名而來。目前,道裡菜市場的商品有三四成被省內外游客買走。為了方便外地游客購物,商場還引進快遞服務,可直接郵寄。

  『我們還著重發展自己的食品品牌——「八雜市」,還專門在五常設立了2000畝的水稻基地,在伊春建立木耳、蘑菇等山特產品基地。』剛剛上任的新一任道裡菜市場經理孫書纔告訴記者,下一步,他們要利用好移動互聯網,建設網絡商城,針對年輕人,搞好體驗式消費,現場加工,現場試吃,現場購買,也可網上下單,菜市場送貨,實現全天候24小時為消費者服務。

  哈爾濱市道裡菜市場與改革開放同行的四十年,變化的是目不暇接的商品,不變的是『民以食為天』的擔當。這個百年老字號因承載著百姓『舌尖上』的幸福,在不斷引領消費昇級的同時,注定會為消費者留下更多美好的記憶。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