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水聲的力量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德森
2018-12-16 07:29:5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譚湘竹 蘇強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楊德森在『龍江楷模』發布儀式現場。本報記者蘇強攝

  黑龍江日報12月16日訊 14日,在『龍江楷模』發布儀式頒獎的時刻,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德森動情地說:『成就不是我一個人的,而是我團隊所有人日夜努力的結果。今天,我是代表我的團隊來領取這個光榮的獎項。』黑龍江這片沃土是楊德森生長的地方,白山黑水為他注入了敢想敢為、忘我拼搏的性格基因;千裡沃野賦予他勇於開拓、為國分懮的精神內核。從穆棱公社的一名下鄉知青,到中國科技事業的一塊堅強基石;從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到國防科技創新團隊的領頭羊;從初登杏壇的青年教師,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我國水聲事業發展的親歷者,數十年如一日,楊德森用捨生忘死的勇氣,孜孜不倦地探尋著水聲的力量。

  為國家多做事做急需事

  目前,只有聲波能在海水中遠距離傳播。幾乎人類所有『下五洋捉鱉』的夢想,都依托水聲科學的發展來實現。最大限度地對水中航行器減振降噪,同時更靈敏迅速地捕捉對方聲波以知己知彼,打造水下的『千裡眼』和『順風耳』,這是對楊德森科研的簡單解釋。

  1997年,楊德森團隊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研制成功我國首套矢量聲吶,極大提高了聲吶探測精度,是我國水聲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創新成果,我國因此成為掌握這項技術的少數國家之一。楊德森率團隊長期從事水中兵器噪聲與振動的測試研究,取得多項開創性成果,其中某噪聲測量系統,開闢了噪聲測量的新途徑。他還在水下噪聲源識別方面取得多項成果,為水中兵器聲隱身工程作出卓越貢獻。多項國家級獎勵是對楊德森團隊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的充分肯定。一系列原創標志性成果,實現了彎道超車,引領我國水聲領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技術進步,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8項。

  在楊德森的回憶裡,2001年他和團隊在海上連續工作了三個多月,當時做海上試驗的時候,每一位同志都頂著巨大壓力。幸運的是,試驗開始以後,楊德森和團隊比原定時間早了4分鍾發現水下目標。當他們背起行囊,從試驗場地回到哈爾濱的時候,已經是2002年的大年三十了。理論的突破、數據的取得,都離不開工程項目和海上試驗的驗證,一直以來,楊德森都是試驗場上的常駐將軍。在西安試驗現場,為了更好地接收聲音信號,通宵連軸轉對他來說習以為常;南海水聲考察,甲板溫度高達50攝氏度,燙得沒處落腳,長時間的海上試驗,淡水告罄,他和同志們就把壓載水倉漂著油污的水燒開了喝;青島聲吶海試,從11月到大年三十,他一直緊盯實驗場,天寒地凍的碼頭,電烙鐵都燙不開焊錫……寒來暑往,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被責任感和使命感鞭策著的楊德森幾乎沒有節假日,無數個挑燈夜戰的日子就這樣在指縫間溜走。

  楊德森說:『我喜歡挑戰,喜歡做一些有創新、有開拓意義的工作。』他在逆境中勇敢啟程,在順境中保持清醒,這需要膽識、智慧和魄力,更需要為國家多做事,做急需事的擔當與渴望。

  將團隊建成『鐵拳頭』

  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水聲工程學院,被稱為『中國水聲工程事業的搖籃』,是國家水聲發展的人纔庫、專家庫和水聲技術基礎研究中心,楊德森團隊這支勁旅尤顯突出。在他的團隊中,有國家青年科學家、龍江學者、全國百篇博士論文提名獲得者等。無論是科學研究,還是人纔培養,這個團隊堅固而有戰斗力,伸開如手掌,各有所長和方向,各負其責,各就其位,揮出去就是有力的『鐵拳頭』。團隊獲得全國船海學科領域唯一的國防創新團隊科技進步獎、教育部優秀創新團隊和黃大年式科技創新團隊等榮譽稱號。

  楊德森關心團隊的成長,他常對團隊成員說:『我們做的不僅是課題,更是我們終生為之奮斗的事業。它可能產生一個新的領域,是我們用一輩子撲在上面都做不完的。面對大海,一個人再能耐,也是微不足道的,關注團隊建設,注重技術上的分工合作,把每個人的長處都發揮得淋漓盡致,纔能使團隊迸發出力量。』因而,他對團隊裡每個人的脾氣秉性、優勢特點了如指掌,讓大家形成合力。對於想乾一番事業的人們來說,他們渴望找到能乾事業的領軍人物和優秀團隊。2012年,團隊被評為『教育部優秀創新團隊』。在他們看來,勻速前進就是後退,需要加速,再加速。在這裡,充滿『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嚴格而有愛的教師

  據統計,我國水聲行業中的專業技術人員60%以上是從哈工程走出,而在高級專家層面上,這一比例接近70%。這些成就的取得,楊德森功不可沒。

  楊德森生活中隨和率真,但在學術研究上,他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是出了名的。學生論文送到他那裡,被改個五六遍是家常便飯,甚至一個標點符號的錯誤也不會逃過他的『法眼』。他時常結合工程項目跟大伙兒強調細節決定成敗,『即使方案很完備、技術很先進,但事情最終乾成往往在細節上,很多時候,海試出現問題時,僅僅是需要在輸入端加一個電阻或者濾波器之類的小東西。』

  目前,楊德森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重大探索項目幾十項,在楊德森略顯凌亂的桌面上放著各種聲學界的權威期刊,即便再忙,他也期期不落,在學習的道路上,他始終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帶動行業前進的『學習型選手』。楊德森性格率真,很多人喜歡用『簡單』來形容他——生活上朴素簡單,與人交往直來直去,實打實,而又不失細心。有時學生找他匯報論文進展,他恰好出去開會時,會提前讓人開門,免得學生在外面等;在出差的路上,他與學生玩五子棋時,會問智囊團『下到哪兒好』;當學生有疑問時,他會拽著學生在辦公室的小黑板前一講就是半天……他從兒時學習小提琴,技法純熟,但並不為大多數人所知,繁重的科研教學工作幾乎佔據了他的全部時間。三十多年來,楊德森幾乎沒有節假日。

  在向『海洋強國』進發的征程中,楊德森用智慧、勇氣和熱忱與祖國的建設者們一同奏響『走向深藍』的和弦,成為回響在祖國上空的天籟之音,這,是水聲的力量。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