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三代人築夢『石油城』
2018-12-17 14:41:1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許新 蒙輝 孫彩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2月17日訊 在油城大慶,提起『老會戰』,無人不知。『老會戰』是一群人,他們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奔赴東北邊疆,在荒涼的草莽上築起共和國最重要的石化產業集群;『老會戰』也代表一種精神,不畏艱難困苦,挑戰自然及人體極限,生發出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經久不衰。當年的『老會戰』們絕大多數已經超過80歲。他們是大慶這座石油城的建設者,也是共和國改革開放40年輝煌發展的見證者。

  日前,記者走進『老會戰』韓建昌的家,聽老人講述一座城的興起和三代油田人的奮斗故事。

  普通人書寫石油史詩

  歲末北國,寒風凜冽。走進韓建昌老人的家,撲面的溫暖立即趕走了滿身的寒意。

  這是一個普通的三居室。年近耄耋的老兩口、52歲的兒媳和『90後』孫女,熱情的一家三代人已經等在屋裡了。

  韓建昌雖年屆80,卻腰板挺直,精神矍鑠,說話有板有眼,思路清晰。一旁的老伴兒一頭銀發,少有皺紋的臉上泛著光亮。兒媳孫瑛在油田做財務工作,孫女韓冰是一名調度員。

  『我是60年3月4日隨部隊到大慶,轉業前在50軍18師。』回想起初到大慶的日子,韓老記憶猶新。1960年,22歲的韓建昌隨十萬開發東北的官兵來到北大荒,被分配到大慶油田建設集團管道公司,一直到退休。

  『剛到這的時候,這裡是千裡冰封的大荒原,我們就是在冰雪荒原上「起家」的。』韓老回憶道。

  韓建昌是遼寧人,部隊裡還有不少南方兵,初到冰雪世界,對心理和生理上的衝擊都是巨大的。擺在會戰大軍面前的,是幾道『關』:苦、餓、冷、怕……韓建昌說,那時候,隊伍分成兩組輪流上陣,建『乾打壘』,一乾就是12小時。脫坯、夯土、架梁都是重體力勞動。但就是這種條件,韓建昌和很多『老會戰』一樣,回到老家,把訂了『娃娃親』的媳婦帶到了大慶。

  由於當時條件所限,工服、糧食都供應不足,後來允許帶家屬後,由單位組織家屬開荒種地,這纔稍許補充上給養的不足。

  『那時候真是苦,每天下地乾活就啃涼饅頭,也沒吃出胃病來。』韓老的老伴兒也一起回憶起那段艱苦歲月。

  當時大慶還是蠻荒之地,到處野獸出沒。有一次韓建昌去查看工程進度,來回需走8個小時還要穿越荒野。結果被一匹狼盯上了,幸虧帶著師傅給的一根臘木杆,瞅准時機把狼腿打傷了,這纔擺脫了狼的『盯梢』。

  孫女韓冰一臉崇敬地說:『我從小就是聽爺爺的故事長大的。』爺爺講述他的創業史時,韓冰還時不時地進行『補充』。

  就是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以韓建昌為代表的『老會戰』和他們的繼承者發揚戰天斗地的精神,讓一座城市在荒草甸上拔地而起,抒寫出一篇戰天斗地的創業史。他們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三代鐵人』。當年,冰天雪地中面對泥漿池,『鐵人』王進喜氣壯山河的一跳;面對『高科技泥漿池』,『第二代鐵人』王啟民舉起大慶油田的紅旗把科技人『超越權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信念發揮到了極致;進入新時代,『第三代鐵人』李新民及隊友把紅旗插到了海外400餘口油井上——三代鐵人,挺起大慶油田『我為祖國獻石油』的脊梁……

  油田人的幸福生活

  在韓建昌的家中,記者沒有見到同在油建公司工作的兒子。韓老的兒媳孫瑛告訴我們,丈夫的工作是管道建設,常年駐外,現在人在河北。『這個工程工期長,能乾到退休。』孫瑛說。作為『油二代』,孫瑛和丈夫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油田建設集團已經不僅限於為大慶服務,已經把目光放到全國。

  夫妻倆一年到頭聚少離多,有時春節都回不了家。這樣的情況在油田有很多,以致於形成特色:很多家庭妻子是戶口本上的『戶主』——如果男的當戶主,容易找不到人。

  韓冰回憶,有一年爸爸過年都沒回來,她給爸爸打電話,『我在這頭哭,爸爸在那頭哭。』韓冰小時候因為老見不著爸爸,就跟媽媽提出『換爸爸』,孫瑛笑答:『換也沒用,油田人都是這樣工作的。』一句話道盡油田人的責任職守。

  『鐵人精神』激勵著第二代油田人繼續奮戰。韓建昌告訴記者,他的家從『乾打壘』搬到平房,再從平房上了樓,如今,也住上了電梯房。不過,他還是習慣住老房子,就因為想和老鄰居住在一起。而兒子一家早已住上了高樓。

  坐在韓老布置得溫馨舒適的老房子裡,看著自得其樂的老兩口,記者心頭湧上一股暖意。

  居住條件的改善印證著城市的發展。從『安居』到『宜居』,得益於大慶對城市基礎設施的持續改善。

  一組數字最能展示油城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大慶油田累計生產原油近20億噸,為共和國經濟注入了強勁的生命『血液』;40年裡,大慶市內公路裡程增長27倍多;眾多標志性建築拔地而起,讓市民盡享出行旅游、體育健身、文化娛樂、教育醫療等全方位的服務;過去3年大慶人享受到的優良天氣天數都在319天以上。許多人的朋友圈被『大慶藍』刷屏……

  時代在變精神不變

  韓冰開車來接站時,記者開始還以為她是單位派來的工作人員,到了家裡纔知道她是韓老的孫女。28歲的韓冰工作相當出色,年紀輕輕已是采油一廠第六油礦的調度員了。她告訴記者,大學學的是歷史專業,因為從小耳濡目染,畢業後還是選擇回到油田上班,成了『油三代』。和爺爺爸爸的工作相比,現在她的工作早已不是重體力,而是操縱現代化的電子平臺。她說話的時候,一旁的爺爺奶奶和媽媽眼裡寫滿了驕傲之情。

  大慶是『全國的標杆和旗幟』,不同的歷史時期『標杆和旗幟』有著不同內涵。上世紀六十年代,大慶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標杆和旗幟;改革開放後,大慶是高產穩產、拼搏奉獻的標杆和旗幟。進入新時代,大慶油田設定了新的目標:努力成為轉型昇級振興發展的標杆和旗幟……時代在發展變化,但油田人『我為祖國獻石油』的初心從未改變。

  韓冰是大慶油田人第三代的典型代表。為了盡快熟悉業務,她又到市裡的技師學院進修了兩年,學習采油專業知識。如今的原油生產,已經完全不是過去『人拉肩扛』的方式了。從勘探到鑽探,再到采油加工,數字化已經貫穿了每一個環節。新一代『韓冰們』,正以他們全新的知識擦亮新時代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

責任編輯:王輝

【專題】改革開放40年·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