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祖孫三代的『礦山情』
2018-12-17 14:45:4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趙壯志 胡百玲 文天心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2月17日訊 采訪呂林強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約好了采訪,可他的電話一個接著一個,采訪時常被打斷,一會兒是井下工作匯總,一會兒是安全情況匯報,聽著嗓子都冒了煙。 『每天都要下井,一工作就是幾個小時,能坐下來都是幸福的。』臉上總是掛著溫和微笑的七臺河新建煤礦分管機電工作的副礦長呂林強滿懷歉意。

  平凡但不普通。在七臺河礦區,呂林強家只是其中一戶礦工家庭,但是,就是這樣一戶平常家庭,所有知道他們的人都會伸出大拇指:他們家三代人,見證了七煤的發展變化。

  祖輩七礦開第一個井口、出第一噸煤的礦工

  在1988年出版的《七臺河礦務局志》裡有一張老照片,是原煤炭工業部部長於洪恩看望老工友呂同興一家時,在呂同興家房前拍攝的。

  1942年,當時只有15歲的於洪恩是鶴崗東山煤礦的一名工人。和他同在一起乾活的呂同興一米八的大個子,身強力壯,刨煤、拉煤,乾活是一把好手,他把於洪恩當成孩子一樣照顧。建國後,於洪恩任鶴崗礦務局東山煤礦副礦長。呂同興則在東山煤礦當采煤隊長。

  1958年,勃利煤田由鶴崗礦務局開發,開發建設初期從鶴崗、雞西、雙鴨山礦務局抽調了部分生產乾部和工人,呂同興就這樣來到七臺河,在勝利采區六井任生產井長。

  七臺河礦區開發建設初期,使用鎬刨、手裝鍬、木支柱支護,真是應了那句話『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生產、生活條件雖然艱苦,但是每個人的乾勁十足,爺爺呂同興成了七臺河礦區開發建設初期開第一個井口、出第一噸煤的礦工,是七臺河礦區開發建設初期的見證人。呂林強說,到了後期,礦區生產慢慢有了炮采、蒸汽小絞車拉木炭車,陸續有了150馬力絞車,一噸小礦車,地面也有了架線電機車運輸。

  呂林強說,我從小長在礦區,七臺河礦區開發建設史,就是一部厚重的城市建設發展史,眼看著七臺河從一個礦區變成到如今一座現代化國家園林城市的崛起,七臺河市的每一步發展、每一次跨越,我們一家人是時光最好的見證。

  父輩新建煤礦機械化的第一個見證者使用者管理者

  1963年,七臺河礦務局首次面向職工子弟招工。呂同興的大兒子呂雲超去報了名。呂雲超說:『父親認真工作態度對我影響很深。當時我就想,你做礦工我也要做礦工,你乾得好我也要和你一樣乾得好。』

  19歲的呂雲超子承父業,穿起藍色工裝,成為七臺河礦務局一名采煤工人。年輕好勝的呂雲超先是跟一名工友飆著勁兒乾,兩天後,他又和最能乾的組長每天比賽看誰活乾得又快又多。一個星期後,他把組長也給比下去了。

  回想起那段歲月,呂雲超笑了,說:『那時候生產條件差沒有礦靴,有一次采煤隊分到一雙礦靴,隊長看我能乾把這雙礦靴獎勵給了我。這下可好,就因為我有靴子,給我又增加了一份推礦車的活兒。我穿著靴子在積水的井下推車奔跑,把棉褲都濺濕了。冬天昇井回家需要走一個多小時的路,等到家了,棉褲都凍成冰砣立起來了。』

  呂雲超熱愛煤礦,愛得癡狂。他那個年代,新建煤礦擁有兩層厚煤層,兩層薄煤層,煤?亮,放爐子裡一燒直冒油。把他喜歡的啊,居然掰一塊煤,放在嘴裡嚼!

  呂雲超是新建煤礦機械化的第一個見證者、第一個使用者、第一個管理者。當時,七煤第一套采煤機組落戶新建煤礦南采區,為了用好這套采煤機,他們送了一條將近200米長的工作面,走向1600米左右。那一片煤,機組一刀下去,煤嘩嘩地割下來,就像秋收割麥田一樣,一米寬的皮帶滿滿的往煤倉進。南采區是當時新建煤礦的主力采區,年產量佔新建煤礦全礦產量的一半。後來,在井下工作大半輩子的呂雲超是在東風煤礦副礦長的崗位上光榮退休的。

  礦工第三代向科技要安全要產量要效益

  就在父子兩代紮根礦區多年,見證礦區發展輝煌的同時,呂家第三代人呂林強從小受家庭影響對礦山有著深厚的感情,他指著院內一棵粗粗的樹對記者說:『我小的時候到新建煤礦玩時,新建煤礦的那些楊樹剛栽上,只有碗口粗。如今,最粗的兩人合抱都抱不過來。可以說,這些樹是陪我一起長大的。』

  呂林強能到煤礦工作,緣於和父親的一次談話。那時候,他剛剛初中畢業面臨報考學校,父親給他的建議是報考煤校。那一次,父子倆談了很久很久。父親的觀點很明確,未來煤礦的出路就是機械化。他力主兒子學機電,將來在煤礦機械化方面有所作為。這次深談之後,呂林強報考了海拉爾煤校機電專業。畢業後,成為第三代礦工。父親呂雲超一再告誡他:在煤礦就看業務,學習改變命運,沒有真本事不行。

  事實也正是如此,只有羽翼豐滿了纔能飛翔。到了呂林強這一代,父親工作的年代是煤炭行業高產的年代,而現在的情形也不如從前,煤層變薄,傾角變大,資源萎縮,勞動力越來越少,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現在必須走機械化之路,極薄煤層也只能靠機械化纔能拼出一片天。為此,呂林強多次到外地考察超薄煤層機械化工作,以期破解極薄煤層走機械化之路這個難題。七礦公司系薄煤層開采礦井,煤層平均厚度只有0.8米,最薄煤層厚度不足0.4米,過這樣的煤層,稍胖一些的人就會被卡住,采掘條件極為艱苦。礦工們經常說一句話:『我們是站著做人,跪著發光。』後來,這句話被演繹為『跪著采煤,站著做人』,被奉為七臺河礦工的內在精神。

  很多外地同行來七臺河井下參觀,常常被這一幕驚呆,甚至有人驚呼:『這樣的煤也能采?』是的,也只有特別能戰斗的七臺河礦工纔能在這樣的薄煤層中創造出產量可觀、效益可觀的奇跡。他們開采的不僅僅是煤炭,也鑄造著『跪著采煤,站著做人』的礦工精神。正是有了這種精神,纔有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七臺河礦區;纔有了緣煤而生、因煤而興、靠煤發展的七臺河市……

  值得高興的是,今年以來,經過四個月的緊張工作,新建煤礦90號煤層綜采工作面已經安裝試驗成功,在向科技要安全要產量要效益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年底的呂林強越發忙碌起來,2018年的工作計劃也都在逐一落實:安裝壓風機無人監控系統、主扇振動監測系統、絞車車閘間隙保護系統;為減輕作業人員勞動強度,將老舊設備替換為新型高效設備的ZYW-80/24.2型煤礦用挖掘式裝載機;安裝三水平中央水泵、三水平三采強力皮帶……而最令呂林強為之驕傲的就是從徐州引進的井下部分變電所安裝防越級跳閘及電網監控系統,通過光纖環網系統實現變電所集中監控和地面監控中心進行遠程監測、控制、遙測、遙視、遙調,防越級跳閘系統有效地控制了因局部供電故障造成的礦井大面積停電,電網監控系統真正實現了變電所無人值守工作。

  呂林強和他的父輩們一樣淳朴敦厚,沒有半點矯飾,積極工作、吃苦耐勞、踏實肯乾,把青春和熱血都奉獻給了礦山事業,他們一家也無愧為最美『開采太陽』的人。如今,七臺河也正在構建新型『碳』產業,積極推進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而呂林強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新的任務,雖然道路泥濘,他依然充滿信心,時刻准備著。

責任編輯:王輝

【專題】改革開放40年·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