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譚家人的農業現代化之路
2018-12-17 14:47:4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夏紅英 邵維信 劉楠 史向陽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2月17日訊 12月的北大荒,早已是千裡冰封、萬裡雪飄。而居住在這裡的北大荒人卻絲毫沒有感受到寒意,富足的他們盡情享受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累累碩果。4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給他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體會最深的要數北大荒股份八五二分公司第五管理區種田、農機大戶譚維臣一家了。

  譚維臣承包養豬場賺到第一桶金

  日前,記者來到譚維臣家中。走進100多平方米的大平房,只有譚維臣老兩口住,屋內衛生間、現代家電一應俱全。說起今年的收成情況,老人的三兒子譚志強告訴我們:『今年我種著地,還給種植戶們代耕,保守來說也能收入10多萬元!』

  78歲的譚維臣老人滿臉笑容地對我們說:『還得感謝黨的改革開放好政策,讓我和老伴兒住上了大房子,有機會還能出門旅旅游。兒子開著現代化大機械給別人代耕,原來人工幾天纔能種完的地,現在幾個小時就完成了。孫子大學畢業也回來了,年輕人有知識有文化,用起現代化大機械更是游刃有餘,這樣的幸福生活在40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啊!』

  譚維臣是1966年的轉業兵,在吉林當了6年兵的他被分配到八五二農場五分場三隊趕馬車,一個月36元工資,老伴孟繁坤在農工班上班,一個月工資只有25元。當時,夫妻倆、三個兒子和岳母、弟妹9口人擠在30多平方米的平房裡,晚上睡覺得打地鋪,白天吃著玉米面和著菜葉下飯。

  1984年冬天,五分場開始將豬場對外承包,當時要求以家庭承包的形式進行,每個月每家200元工資,兩年一發,豬喂得好還有獎金。42歲的譚維臣聽到消息後,和老伴、三個兒子聚在炕頭,召開了家庭會議:『現在分場的豬場對外承包,給的條件還很優惠,咱們家勞動力多,正適合承包豬場,我想抓住這次機會,現在看看大家的意見。』『我看行,分場給這麼好的條件,不乾就太傻了!』譚維臣話音剛落,性格爽直的妻子先發了言。『咱們家人缺吃缺穿,唯一不缺的就是力氣。』三兒子譚志強一邊說著,一邊擼起了袖子,仿佛已經參與到了養豬勞動當中。一家五口就在不足1平方米的炕桌邊商量好了承包大計。

  有了家人的支持,譚維臣大膽承包了豬場,養殖700餘頭三江白豬。記得1986年年底,譚維臣到會計室領工資時,會計樂呵呵地問道:『你見過這麼多錢嗎?』『沒有,感覺好像是在做夢!』譚維臣樂顛顛地把5000元工資加獎金揣回了家。有了錢,譚維臣先到商店買了一臺心儀已久的12寸黑白電視機,原來家裡人飯後都到別人家看電視,現在鄰居也早早地和家人們一起擠在30平方米的小屋裡,美滋滋地看著電視劇《射雕英雄傳》,那個畫面已成為譚維臣溫暖且永恆的記憶。

  譚成軍機械化耕種走上致富路

  1987年春天,家裡承包了80畝地,那時譚家沒有機車,都是用馬拉車趟地,每次都得全家人忙活一個星期。後來聽說小姨子家買了小四輪,就借來耕地,原來一個星期乾完的活一天就完成了,效果又快又好。這件事深深刺痛了譚維臣:有機會,一定要買先進機械。有養豬掙的錢,二兒子譚成軍有了底氣,1987年,他帶領弟弟譚志強購買了第一輛嶄新的機車——長春-12四輪拖拉機,成了五分場三站第一個『買車一族』。

  1988年,五分場成立大聯組,每個人都可以承包土地,譚維臣想到自己年歲大了,就鼓勵二兒子譚成軍試一試,有父親這個堅強後盾,譚成軍沒有猶豫,與幾家合伙進入大聯組並承包了90畝地。1992年,大聯組解體後,成立了家庭農場,這時,國家有政策,有錢可以多包地,譚成軍與弟弟譚志強一下就承包了1000多畝地。到年底一算賬,整整掙了40000多元。

  1992年,五分場為了扶持鼓勵家庭農場的承包戶,要將東方紅75拖拉機賣給承包者,車便宜不說,還不用花現錢,種地賣糧後再給錢。譚成軍聽到消息後,毫不猶豫地率先將車買了下來。後來,他又從五分場買了一臺東風90康麥因。有了車,譚成軍種地更是如魚得水。

  1996年麥收時節,當時譚成軍與弟弟譚志強已種植1500畝地,在收小麥時,自家的康麥因只收了一天100畝地,就遇到連陰雨天氣,康麥因的車輪是膠輪式的,開到田間就陷車。眼睜睜看著小麥發了芽,一下子就賠了20多萬元。在慘痛的教訓面前,譚成軍認識到只有更新現代化機械纔能避免損失。

  於是,譚成軍將東風90康麥因賣掉,花13.7萬元買了一臺鏈軌式東方紅1002拖拉機,這樣,下再大的雨也能收獲糧食了。1998年,他又購買了一臺歐豹90四輪車。車多了,譚成軍與譚志強給自己耕地的同時為其他種植戶代耕作業,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2011年,揣著向農業現代化機械化邁進的想法,譚成軍又踏上了去哈爾濱買車的路程。在農機市場,譚成軍一眼就看中了紐荷蘭T8050機車,試車時,他踩著2米多高的車輪坐到車座上,感受著不亞於寶馬的豪華配置,心裡暗想:這輩子能開上這樣的車,也不白活一回了。花了50萬元,他自豪地將這臺機車開回了家。如今,這臺機車一晚耕地達到600畝,效率高不說,質量還好,許多種植戶都找譚家哥倆代耕。

  這些年,譚成軍與譚志強更換了大大小小的農機20多臺,如今還有6臺機車。夏天時,100多平方米的院裡,紐荷蘭8050、330馬力拖拉機、凱特1804、180馬力拖拉機、歐豹904、90馬力拖拉機等現代化機械威風凜凜地矗立著,不加掩飾地彰顯著主人的實力,譚成軍也成了農場的『機車王子』。

  譚雨林用知識在黑土地實現夢想

  譚志強的兒子譚雨林在哈爾濱上大學時,學的是機電一體化專業。從小就看到爺爺、父輩通過勤勞的雙手改變家庭命運,也看到了家鄉的美好前景,他將想回家和父親一起代耕作業的想法和家人說了:『家裡的農業機械越來越先進,現在是高科技時代,父親的知識更新已經跟不上機車的更新了,我要將所學的知識融入到現代化農業機械上,這樣更能體現我的價值!』家裡人都不同意,讓他留在哈爾濱發展。但是譚雨林拿定了主意,死活不改。因為這,譚志強還有一段時間不和兒子說話。 2016年秋天,正值譚雨林十一放假,譚志強駕駛的T8050拖拉機遇到故障報警了,因為是外國產的機械,故障碼都是英文,譚志強束手無策,找廠家又太遠,耽誤收獲進度。譚雨林正好在現場,他根據所學的知識,了解到是柴油濾芯出故障了,馬上告訴父親,譚志強進行處理解除了故障。這件事後,譚志強理解了兒子的想法。

  2017年,譚雨林大學畢業後,沒有留在待遇優厚的一家哈爾濱公司,而是帶著所學知識回了家鄉,在五分場和爺爺、父親一起種地、代耕,也將老一輩人的夢想延續在北大荒的黑土地上。

  如今,在改革開放的好政策下,譚維臣家固定資產達100餘萬元,三代人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譚維臣住上了大房子,三個兒子都住上了寬敞的樓房,一人開著一臺小轎車,過上了開著轎車去種田的幸福生活。

責任編輯:王輝

【專題】改革開放40年·4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