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日報12月17日訊 五十餘載,一家三代執教鄉村學校,風雨兼程、薪火相傳,用責任和愛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接力。冬日的一天,記者走進佳木斯市樺川縣橫頭山鎮中心學校,走近這個光榮的家庭。半個世紀,74歲的楊雨海和兒媳、孫女,三代人在這裡執教,在一棒接一棒的代際接力中,不僅給一茬茬的農家孩子傳遞了知識,同時也成為改革開放40年鄉村教育發展歷史的親歷者、見證者和書寫者。
楊雨海這盞燈見證了時代的發展變遷
從佳木斯驅車1小時,經過大片大片的田地和農捨,便到達樺川縣橫頭山鎮中心學校。已退休十多年的老校長楊雨海興奮地說,『這就是我們的學校,一有時間我就來這兒看看。』
1962年7月,楊雨海初中畢業走上鄉村教師崗位,先後被派往樺川縣的五所鄉村學校任教。1986年8月他被調至橫頭山鎮中心學校任校長,直到退休。
『那時,農村教學條件非常落後。』老校長瞇起眼睛,回憶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鄉下任教時的艱苦歲月:學校只有兩間土草房兩位老師,四個年級60多名學生,一、二年級學生和三、四年級學生分別坐在同一間教室。粗糙的木板刷上墨汁用凳子搪上就是黑板,兩摞土坯上放塊木板就拼成了學生的課桌。由於缺少取暖設備冬天教室裡特別冷。
『由於工作的需要,有時被調到離家很遠的學校,吃住都在辦公室裡,在自搭的火爐上放只鍋,鍋下煮菜,鍋上蒸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到了晚上,把幾張辦公桌合在一起就是床。趕到冬天,晚上凍得睡不著,早上起來水盆裡都凍了冰。』楊雨海說。
交談中,楊雨海興奮地提筆寫字,因年事已高,握筆的手一直在顫抖,但依然工工整整地寫下了『拉拉街公社豐年村學校』這幾個字,這是他任教的第一所學校,現在已經不存在了。『記得第一個月領工資樂了一天,領了23元。後來這樣的月工資掙了3年,接下來的9年每月掙32元,然後是每月37元掙了7年……』愛人當時勸他說:『別乾了,還不如當木匠,6口人等著吃飯,你咋能養起家!』楊雨海笑笑不語,依就勁頭十足地講好每一堂課。
1977年恢復高考,楊雨海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每天早晨五點起來帶學生晨讀,上一天課後,晚上還要花幾個小時在煤油燈下批改作業,刮大風時,煤油燈火常常被風吹滅。1980年冬天,教室的牆根塌了,四面漏風,為了不影響孩子們復習,楊雨海和愛人把自家的屋子騰出來當了教室。
當年與楊雨海一起分配來校的中師生,陸續都離開了,只剩他一個人。楊雨海的老伴兒自豪地對記者說:『楊老師3年教出了8名大學生,4名中專生。他一個人橕起一所學校。』
在楊雨海家裡,至今仍精心保存著當年備課用的煤油燈。他說,這盞燈陪伴他有5000多個夜晚,見證了時代的發展變遷。
孔祥鳳是父親那種忘我工作的精神在一直激勵著我
楊雨海有6個孩子,其中兒媳和三個女兒都是人民教師,教師的烙印、從教的緣分,早已深深融化在這個家族的血脈裡。『我們一家人與橫頭山鎮中心學校有著不解之緣。』兒媳孔祥鳳說。
1985年秋,孔祥鳳高中畢業。高考落榜的她本來有機會去縣重點高中復讀,可得知鄉村很缺教師,她便毫不猶豫地來到了橫頭山鎮中心學校,這一教就是33年。
從1985年到1995年,孔祥鳳的身份是民辦教師,工資一年600元,最高1800元。直到1996年通過考試轉為公辦教師,每月工資209元。雖然薪水不高,但孔祥鳳很滿足,『比起父親那個年代,我們的收入和學校的辦學條件已有很大改善。』
『我剛參加工作那年,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家住在橫頭山鎮,土坯房裡有一臺21寸電視機和雙卡錄音機。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們家自建了90平米的磚瓦房,彩電、冰箱、洗衣機都有了。學校校捨後來也翻新成了磚瓦房,還有了簡單的教學設備。』孔祥鳳說。
執教30多年,孔祥鳳一直是『拼命三郎』型的老師。她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探索出『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教學法』『研究體驗式創新教學法』等,分獲國家、省、市、縣級獎項。多年來,她先後榮獲了『省優秀教師』『佳木斯市優秀教師』『樺川縣十佳名師』等榮譽稱號。『那麼多年,是父親那種忘我工作的精神在一直激勵著我。』她感慨地說。
交談中,孔祥鳳從床底拿出個嫁妝箱子,裡面整整齊齊裝滿了103個獲獎證書。『這是媽媽的寶貝,她每得一個獎都要把證書小心翼翼地放進去。』站在一旁的女兒楊丹對記者說。
楊丹比起爺爺媽媽,我們這代教師趕上了最好的時代
楊雨海的孫女楊丹,2009年齊齊哈爾大學音樂教育系畢業,當時正趕上全省首次為農村基層學校招收特崗教師。從小受家人熏陶,把爺爺、媽媽當成榜樣的她,義無反顧地報了名,走上了三尺講臺,也圓了爺爺的心願。
『我的小學初中都是在「橫頭山」讀的,從小就對教育事業很向往,特別是爺爺、媽媽他們以校為家的奉獻精神,更加堅定了我投身鄉村教育事業的理想。』楊丹對記者說。
楊丹是橫頭山鎮中心學校第一個專業的音樂老師,之前學生們的音樂課都是物理老師或者生物老師教的。現在,從小學到初中的音樂課都由她教,每天8節課排得滿滿的。她在音樂教學方面積極探索和創新,使教學風格變得更為靈動,讓課堂變得活色生香,學生們都喜歡上她的音樂課。
『我要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讓農村孩子也能有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近些年裡,學校藝術節、聯歡會和市體操比賽等活動都由楊丹策劃編導。每年縣裡舉辦五四青年歌手大賽,她都利用課餘時間幫助學生們編排,比賽當天早5點起床,到村屯逐個接學生到縣裡比賽,節目年年都獲獎。她說,很想把學生們帶上大舞臺,挖掘他們的潛能,開闊他們的視野。
如今,身為少先隊大隊輔導員的楊丹,正在把全校學生音體美活動搞得紅紅火火,成了名副其實的『孩子王』。組織『樂器隊』『合唱隊』『朗誦隊』『國學組』等12個文藝團隊,用傳統文化陶冶孩子們的情操,豐富學生們的業餘文化生活,讓他們『遇見更美的世界和更好的自己』。前兩年,她分別獲得佳木斯市優秀少先隊輔導員、樺川縣優秀教師稱號。
『比起爺爺、媽媽,我們這代教師是最幸福的,趕上了最好的時代。國家越來越重視鄉村教育,2005年學校建起教學大樓和教師公寓,教室配備了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老師們還都學會了多媒體教學。教師的待遇也越來越好,尊師重教的氛圍已經在全社會形成,老師已經成為受到大家羡慕的職業。』楊丹說。
楊丹告訴記者,從2013年開始,學校上音樂課有了自己的多媒體教室。2015年,國家撥給學校的音樂室器材有電鋼琴、琵琶、二胡等39種,上百件。 2017年10月學校接受國家級標准化驗收,順利通過達標。『現在的條件真的不輸城裡學校,甚至比他們還好。音體美教育很受重視,我們每年都有機會到哈爾濱培訓。』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越長大,對教師這份職業越是崇敬和熱愛,越願意拿好接力棒傳承這份「初心」。』楊丹動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