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日報12月17日訊 11月28日,星期三,7時40分,張琪准時出現在位於哈爾濱市香坊區香安街78號的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國醫堂』特診一室,從黑色公文包裡拿出保溫杯放在桌上,老先生端坐在桌前,8時開始問診。一上午只放8個特診號,慕名而來的患者絡繹不絕,一號難求。張琪這一坐就是近4個小時,很難想象,今年96歲高齡的老先生,仍然堅持每周出一次診,雷打不動。
改革開放四十年彈指一揮間,醫療衛生事業蓬勃發展的足跡清晰可見:百姓看得起病了,就醫政策改善了,醫療技術提昇了,特別是我國傳統中醫中藥事業經歷了低谷、慢慢發展愈加成熟……三代行中醫的張琪一家,是這段歷史的『時間證人』。
百廢待興學術攻關培養人纔
看張琪出診,極具『老中醫色彩』:七八個學生圍坐在一旁學習,張琪先要號脈,隨後看患者帶來的之前看病時的藥方,繼續診脈,期間要詢問患者現在的情況、用藥後的反應等,最後開出新的藥方。每每此時,坐在左手邊的年輕女學生大聲念出藥材的名稱:『黃?』,張琪會接著道:『30(一付藥用此類藥材的克數)』 『五味子』『20』『地黃』『15』……直到女學生將藥方寫好交予患者,張琪還不忘叮囑患者注意事項,這份細致耐心是老人從醫七十六載形成的習慣。
1938年,年僅16歲的張琪只身闖蕩東北,輾轉至哈爾濱成為天育堂藥店的學徒。1942年,他以優異成績通過漢醫資格考試,開始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的行醫生涯。1957年,他參與籌建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省中醫藥科學院前身),將腎病治療作為主攻方向,成為我省中醫腎病發展的奠基人。上世紀60年代初,剛過不惑之年的張琪就以其深厚的醫學功底躋身我省四大名醫之列。
『我父親恰好經歷了我省中醫藥事業的低谷期。』五女兒張佩青說,『其實1978年前,各個醫院的發展都受到限制,不論是西醫還是中醫,當時「祖研」最有名的腎病病房的床位僅有20~ 30張。』患者少,中醫師更少,據統計,1959年,全國擁有中醫醫院1371所,中醫醫師36.1萬人,但是到了1978年,中醫醫院減少至129所,中醫醫師只剩24萬人,與之相對的西醫卻經歷了23.4萬人到73.8萬人的大增長。
改革開放後,張琪在醫療工作基礎上,主持國家課題、培養研究生、出版著作,讓更多的年輕醫生學習中醫知識,造福患病百姓。1982年,我省恢復研究生招生。1983年,『祖研』中醫內科即獲批碩士點,張佩青便是張琪的第一批碩士研究生。
1983年主持的『寧神靈治療神經官能癥的研究』獲省政府優秀科技成果三等獎,1989年『寧神靈』獲得布魯塞爾尤裡卡國際發明博覽會銀獎,至今仍在臨床上廣泛使用;『血尿臨床研究』『疏肝健脾、活血軟堅、清熱利濕法治療肝炎後肝硬化的臨床與基礎研究』『腎炎2號水丸治療IgA腎病血尿的進展研究』等均獲得相關獎項;2009年指導的清瘟解毒Ⅰ號、Ⅱ號煎劑更是有效控制了甲流疫情……張琪獨創自己的學術思想,積累了豐富的學術經驗。2009年6月,人社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他『國醫大師』稱號。
自1983年以來,張琪先後培養醫學博士40人、醫學碩士8人、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11人、博士後4人,他們遍及國內外,有的已成為國家、省或市級中醫領導人、學科帶頭人,有的已成為博士或碩士研究生導師,成為中醫事業的棟梁之材。張琪如同一本久經歲月的中醫典籍,在我省中醫藥事業發展脈絡上印刻下濃重一筆。
打破傳統借鑒西醫與時俱進
10月下旬,張佩青過完了65周歲的生日,她是和自己的學生一起慶祝的。細數下來,她已經帶了50多名學生,『10名博士,40多名碩士,2名學術繼承人。』張佩青謙虛地說,她可能永遠超越不了父親的成就。實際上她早已繼承了張琪的衣缽,成為省中醫藥科學院腎病學科的學科帶頭人,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五批、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教師,獲得『首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纔』『黑龍江省名中醫』『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同時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近些年,由於張琪年事已高,其學術經驗方面的整理工作、新技術攻關等都是由張佩青主要負責和參與進行的。
1986年,從省中醫藥科學院碩士畢業後,張佩青便留在省中醫藥科學院工作,『當時在三輔街的小樓(省中醫藥科學院舊址)裡出診,沒幾個患者。』張佩青坦言。上世紀90年代末、2000年初,省中醫藥科學院在省內率先開展『腎活檢術』,張佩青遵循『遵古而不泥古,要與時俱進』的原則來繼承和發展中醫藥,大膽地將西醫學中的診斷技術運用到中醫學中,那時的張佩青常常拿著西醫的聽診器出診。為了使診斷更准確,1997年,張佩青赴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專門進修了西醫病理診斷和臨床方面的課程,此後只要時間允許,她都會定期去外地培訓,不斷充實自己。
如今,張佩青擔任主任的『國家中醫藥補脾益腎重點研究室』,應用中醫藥治療慢性腎衰竭、慢性腎小球腎炎、IgA腎病、糖尿病腎病等療效顯著,慕名患者來自全國各地。每周出四次門診,全年門診量8000餘人次,同時深入科室進行業務查房及疑難病例會診討論,指導科室開展新技術、新項目……工作排得滿滿當當。邁過65歲的門檻,張佩青慢慢轉移了工作重心,『中醫講究的是「傳承」,也是時候將我自己的臨床經驗整理出來了。』
從改革開放初期中醫藥事業百廢待興,到《中醫藥法》的正式實施,中醫藥正在從中國走向世界,全球183個國家和地區都能看到中醫藥的身影,86個國家和組織簽訂了中醫藥合作協議,17個國家建立了中醫藥中心……1975年工作至今,張佩青感受最深的是,中醫藥越來越受歡迎,她笑言:『我的掛號費經歷了6.5元——20元——24元——100元的漲幅過程。』11月1日,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作為名中醫的張佩青,掛號費上調至100元,此前她曾擔心,一下子漲這麼多,會不會影響患者就診?不到一個月的門診量證明,患者並未減少,『各種醫保做保障,政策越來越好,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張佩青說。
創新發展讓傳承助推現代中醫兒科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二科主任王海,另一個身份是張琪的外孫,作為家裡的第三代,如今已在中醫兒科專業工作了21年。誰到不會想到,來自中醫世家的他,最初學的是西醫,而鼓勵他學西醫的人就是張琪,『雖然一輩子與中醫打交道,但姥爺的思維並沒有禁錮在中醫的「框框」裡。』王海說,張琪建議他先學西醫,把西醫學懂弄通之後,再用中醫中藥來給病人看病。
1997年畢業後,王海進入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一院工作,他當時的月薪只有500多元。當年他選擇中醫兒科時,中醫並沒有像現在這麼受重視和被認可,兒科醫生收入低、糾紛多。王海告訴記者,當年張琪看在眼裡,便抽時間給王海講訴他自己看兒科的經驗、收獲、成就與喜悅。正是因為張琪的鼓勵,王海二十多年纔一直堅守在臨床一線的崗位上,『那時候雖然掙得很少,但是一直堅持在學習和積累,我覺得內心非常充實、踏實。』
2009年,取得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博士學位後,王海同樣繼承了張琪的『與時俱進』,利用西醫診斷方法,更加深入地研究了慢性咳嗽、哮喘、抽動癥等相關兒科病癥,取得不俗的成績,如今已是醫院科室的頂梁柱,患者從外省慕名而來,一年門診量達到6000~7000人次。『原來小患者的孩子,現在也成了我的患者。』王海告訴記者,這是作為一個中醫兒科醫生最大的驕傲。
『進入21世紀,新病種不斷發生,疾病譜不斷演變,各種疾病的致殘率、死亡率的昇降正在不斷變化,中醫辨證必須與時俱進,吸收現代醫學對疾病的認識,從中醫寶庫中選擇,篩選出最有效、最安全的治法和藥物,是當代中醫兒科人的歷史責任和義務。』王海說。
『兒科涉及呼吸、循環、消化、發育等多個亞專科,發展得越來越精細完備。如果之後能借助中醫藥大學和醫院的各種資源,成立專門的中醫兒科綜合醫院,纔會更好地研究兒童疾病、服務廣大患兒。我希望將來能在我省中醫兒科發展方面取得更大建樹。』對於未來,王海有更多的憧憬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