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旅游
搜 索
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銀山』——來自黑龍江雪鄉旅游景區的報道
2018-12-19 20:42:26 來源:光明網  作者:張玉玲 魯元珍 趙洪波 張士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一個『深山老林』的小林場為什麼能吸引近百萬游客遠道而來?原來名不見經傳的雪鄉緣何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又逢冰雪旅游旺季,雪鄉旅游景區的真實情況怎樣?雪鄉冰雪游有哪些冰雪游的共性問題,又有哪些個性問題?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一行來到了零下20度的雪鄉,調研采訪,探尋『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銀山』的『熱能量』。

  盡管今天的交通十分發達了,可到雪鄉的行程卻並不容易,沒有直通的支線飛機,也沒有直達的高鐵,從牡丹江機場到雪鄉185公裡,需要2個小時,從哈爾濱驅車到雪鄉需要4個小時,一路要穿行在『林海雪原』中,行進在結冰滑溜的山路上。不禁想起王安石《游褒禪山記》所說『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冬季到雪鄉來看雪

  故事:『過去,雪鄉人最怕下雪。大雪封山,好幾天出不去,生活十分不方便,有時雪下得大,房門都打不開,鄰居們就互相幫著挖雪、開門。現在,最盼著下雪,下雪意味著游客要來,生意好做。』經營家庭旅館『雪鄉第一家』的劉清林對比今昔:上世紀80年代,第一波到雪鄉來的是一批攝影愛好者,跑得最勤的一個攝影師一年來雪鄉21趟,他們就住在劉家,和劉清林的父親稱兄道弟。攝影師們不好意思老『白吃白喝』,劉家不好意思多收費,只象征性收點錢,就這樣開始接待客人,開起了雪鄉第一批家庭旅館,從最初的3間房,到現在的24間客房,能同時接待80人,請了9個員工。在攝影師們的熏陶下,劉清林父子也愛上了攝影,牆上掛滿了他倆的攝影作品。

  像『雪鄉第一家』這樣的家庭旅館,雪鄉共有138個。這些家庭旅館大多沿著雪鄉150米長、10米寬的主街道雪韻大街排開,房子上有厚厚的積雪,像一個個雪蘑菇、雪桌子、雪蛋糕……皚皚白雪將這裡裝扮成了銀裝素裹的世界,潔淨、靜謐,仿佛走進了童話世界。

  雪鄉的雪是大自然『恩賜的』,貝加爾湖冷空氣與日本海暖濕氣流在這裡頻繁交匯,造就了『夏無三日晴,冬雪漫林間』的奇特『小氣候』,雪量大、雪期長、雪質粘,近7個月的雪期,深達2米的積雪,在風力的作用下隨物具形、千姿百態,造就雪鄉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冰雪世界。

  雪韻大街是雪鄉最核心的區域,『全幅武裝』的游客不畏嚴寒在大街上來往嬉戲,有的三五成群的在閑逛,有的年輕情侶在自拍,有的坐著狗拉雪橇在玩耍,還有的大人拖著坐滑雪板的孩子在親子游……

  來自馬來西亞的游客王素興奮地說:『這是第一次看到雪,第一次看到「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場景,紅燈籠、白雪木屋,像圖畫裡一樣漂亮,真是美麗的童話雪國,不虛此行。』

  屋外滴水成冰、冰天雪地,屋內則熱氣騰騰,雪鄉室內外溫差能達到40多度。普通家庭旅館的房間內都是東北的熱炕頭,整潔的白床單,大花布的茶幾,獨立衛生間,乾淨整潔,明碼標價,價格在每間360元左右;高檔民宿價格在每間600元左右;景區高等級酒店的價格在每間1000元左右,周末和節假日價格會浮動10-30%。

  『大炕上面擺酒桌,笨雞蘑菇大塊肉,大碗白酒對著喝。』生動體現雪鄉的特色美食和東北人的熱情豪爽。《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記錄了『雪鄉八大燉』,坐在火炕上,吃著小雞燉蘑菇、豬肉燉粉條、粘豆包,品林中山珍美味。家庭旅館中,一個人一頓飯40元左右的標准,也可以自己點特色東北菜,價格適中,但份量很大,比如一盤35元的餃子,端上來滿滿一大盤,個個皮薄餡大,足足有28個,足夠兩個人吃。

  雪鄉的一道『風景』就是毛驢和馴鹿。怕糞便弄髒雪地,毛驢和馴鹿都有『標配』,屁股後面都掛著個布袋。白天,它們的工作是駝著為各家配送的物品,慢悠悠地行進在雪地上;晚上,則變身為巡游花車的主力,帶領著敲鑼打鼓的老年秧歌隊,沿著雪韻大街展示一圈,讓游客體驗東北的『夜生活』。

  據統計數據顯示,近期,女性游客居多,佔60%以上;第一大市場是東北黑龍江和吉林的游客,第二大市場是廣東的游客,其他游客大多來自南方的浙江、江蘇、貴州、湖南等省。南方游客專門選擇溫度最低時來感受北方的冷,用對雪鄉的沸騰熱情,挑戰嚴冬極寒,體驗和南方不一樣的氣候和文化的差異。

  20年磨一劍

  故事:走進雪鄉的一處公廁,溫暖、整潔、乾淨,沒有一絲異味,抹布整齊地疊好,一個50多歲的保潔員靜靜地站在水池邊,不時地抹去客人洗手後留下的積水,偶爾還和客人攀談幾句。她今年剛到雪鄉做公廁保潔員,夫妻倆原來都在林場做營林工作,收入不穩定,還要供養在外地上大學的孩子,壓力很大。從正規林場工人到公廁工作,畢竟有一定落差,她和丈夫作了一番『思想斗爭』,要顧及自己的『面子』和周圍人的看法。『但公廁的工作總得有人乾呀,兩個人換班,一天工作7小時,不太累,不受刮風雨淋,比林場的工作輕松多了,還有2000多元的穩定收入。』不卑不亢地閑談中,聽得出她已慢慢接受和適應了這份新工作,只是最後問到她的名字時,她臉上仍掠過一絲羞澀,保留著『尊嚴』,始終沒有說出自己的名字,只說『就叫我白姐吧。』

  像白姐一樣,努力放下『身份』和『面子』,克服思想障礙,平靜地融入到市場中,坦然地接受在『公廁』工作,雪鄉的14個標准化公廁中還有27個來自林區的保潔員。像白姐一樣,從林業工人變成『伺候人』的旅游服務人員,轉變觀念、學習新技能,吃上『旅游飯』的轉崗工人多達5500人。

  雪鄉不僅僅是一個旅游景點,更是一個林區轉型的示范點。有人說是因為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徐克的《智取威虎山》讓不知名的雪鄉聲名鵲起,其實,雪鄉並不是『一炮而紅』,而是靠著森林工人的轉型、一點點投入改造,積累整整了20年,經歷了觀念的碰撞、轉型的陣痛、產業的昇級。

  『雪鄉所在的雙峰林場,雪大、路遠、海拔高、山多地少,生產生活環境艱苦,被稱為大海林局的「西伯利亞」。』大海林重點國有林管理局局長劉書賓講起了雪鄉的歷史:1998年天然林保護工程開始,到2014年商業性木材全面停伐,原來靠『砍木頭』為生的林場斷了生路,要解決『錢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的難題,不得加快向旅游產業轉型。『冰天雪地不會自動變成金山銀山,需要精心培育,雪鄉人一直在探索創新,一直在改變著自己,努力跟上時代、適應市場。』

  過去,東北人有『貓冬』的習慣,現在冬天卻是雪鄉人最忙碌的季節。不少人白天在家庭旅館上班,晚上加入為游客表演的老年秧歌隊,再掙20元。旅游季結束後,春季植樹造林、上山采野菜,進行醃漬或速凍為冬季做准備,秋天上山采蘑菇,都在冬天賣出去,讓游客嘗到『森林的味道』。

  不僅中老年林業工人有了新的工作崗位,還吸引年輕人回到雪鄉。21歲的任建鵬從哈爾濱學院畢業後回到雪鄉,趕上景區上馬『智慧景區管理系統』,他正好『學有所用』,他告訴記者,這套系統在國內景區中算最先進的,游客在網上憑身份證預約購買115元的門票,到達景區山門後,只需三秒鍾就可以刷臉進入景區了;游客登陸景區的APP或微信,可以適時了解景區天氣、雪情、人員情況,提前安排行程。

  林場原有的生產生活有了太多的改變,但改變中又深深打著林場的烙印,這就是雪鄉特有的森工文化和雪鄉的組織優勢。為了保證服務質量,雪鄉成立了統一的現代化洗消中心和配送中心。

  在劉書賓的帶領下,記者走進洗消中心,只見五臺大型洗衣機轉動轟鳴,按牆上的流程,工人正對景區所有床單進行統一清洗消毒,按要求民宿每間房2-3人,布草是一客一換;另一條清洗線,則是對景區所有餐具進行清洗、消毒、打包。這樣,促進景區標准化建設,提高景區餐飲、住宿的衛生標准要求。

  走進配送中心,貨架上有糧油、食用菌、保健品、蜂產品、堅果、休閑食品、飲品、畜牧、及水產九大類產品,商品齊全,集中采購、統一配送,保證質量,平價銷售。

  在雪鄉的管理中吸取了原來林區的體制機制。比如,雪鄉的攤位分配,采用原來林場木柴采購中『暗標』的機制進行的,遵從市場規則,一切井然有序。為平抑景區內的物價,大海林局建設的『雪鄉民俗旅館』起到『蓄水池』和『穩定器』的作用。11棟極具林區特色的雪鄉民俗旅館,可同時容納1500人入住,標准間580元;在大食堂餐廳,十米多長的原木成為前臺,飄溢著五花肉燉酸菜的味道,能容納400人用餐。這樣的規模和服務標准,既是其他家庭旅館的標杆,又有起到平抑物價的作用。

  正是經過這些年的探索,旅游纔能成為雪鄉主導產業,雪鄉也纔從一個『苦寒之地』變成今天的『點雪成金』,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發展到冬季的知名景區。大海林重點國有林管理局黨委宣傳部部長崔玉華介紹說, 2011年到2017年,雪鄉接待旅游總人數302萬人次,年均增長28%;旅游總產值25.47億元,年均增長49%;企業總收入3.2億元,年均增長54%。

  成長中的新煩惱

  故事:今年雪鄉開始迎客,一個創新的舉動是規范價格,所有消費都名碼標價,可價格剛一公布,就有人誤把『最高限價』變成了『實際價格』,被指責為『明碼宰客』,頓時讓雪鄉陷入輿論的漩渦中,最後被扭曲為『雪鄉是9個月磨刀,3個月宰客』;游客不是『衣食父母』而成為『待宰的羔羊』,更引發網友對旅游景區的不信任。當記者來到雪鄉,只見廣場上大大的電子顯示屏,除了滾動播出當天的日出時間、溫度、游客注意事項外,明碼實價地公布著餐飲價格標准;在每個旅館酒店,從住宿到飲食,以及每個單獨景區的門票價格和游樂項目的價格,都張貼在醒目的位置;每家店面的門口掛有『評價系統』二維碼牌,供游客進行監督評價;甚至通過網絡也能明確知道雪鄉的消費價格,用透明去重建信任;雪鄉還推出『先行賠付』,打消游客的顧慮,還雪鄉一個『清白』。

  雪鄉最大的看點是這個地方『獨一無二』的雪,最大的矛盾也在於這個地方不可改變的空間限制,500公頃核心景區,全部接持能力只有138個家庭旅館,共13987個床位,一天來2萬游客就達到了飽和極限,來5萬游客就是『過度經營』,大大超出景區的承載量,必然會出現各種不滿意和投訴。

  『為此,今年雪鄉開通了「智慧旅游系統」,能精准了解信息。』黑龍江森工森林旅游集團董事長沈廣春明確表示,當游客達到1.2萬人後,系統就會提前預警,科學決策,不再銷售門票,防止『人滿為患』。據悉,從11月15日進入旺季,元旦春節前後達到火爆,今年春節前後的所有床位都被提前預定了。

  迅速躥昇的知名度,讓雪鄉人措手不及;蜂擁而至的游客,讓『巴掌大』的雪鄉猝不及防,未來得及擴建的空間,未來得及完善的設施,公共服務和景區管理上的軟肋也開始顯現。就這樣,『黑導游』『不合理低價團』等旅游市場時常出現的亂象開始侵擾這片潔白的雪地,一些游客對服務質量不夠好、價格高昂的控訴將雪鄉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雪鄉最初是林場,雪鄉的最大特點是旅游服務從業者大多是林業工人轉型而來,最大的難點也在於此,沒有專業旅游的團隊和管理者,伐木工、營林工等林業工人變身成民宿的經營者,從第一產業到第三產業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沈廣春總結為:『朴實有餘,精細不足。產品的多樣化和服務的精細化還達不到消費者的需求。』比如,從家庭旅館的名字就能看出南北差異,南方的民宿大多是詩情畫意、小資精致的名字,而雪鄉的家庭旅館大多用了自己名字,劉明文家庭旅館、梁富強家庭旅館、周大姐家庭旅館、杜運生家庭旅館等,簡單直接,熱烈粗放;就連美麗聖潔的雪山,也被叫作『大禿子山』,詼諧幽默。

  『深山中的雪鄉,建設維護成本較高,雪鄉景區的旅館需要交納比周圍林區貴一倍的暖氣費,每月幾千元,全年供暖費達4萬元。』沈廣春說,『雪鄉景區是林場靠自己的積累一點點改善的,整個景區的配套和檔次與現代化景區還有一定差距,還要繼續優化和完善。』

  『雪鄉的管理者和絕大多數老百姓是珍視雪鄉的,正努力讓雪鄉成為一個更加規范的景區,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進一步提昇自己,突破瓶頸期。』龍江森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坤換位思考:『游客千裡迢迢地來到雪鄉,為了一睹美景,人生地不熟,要加強服務,善待每一個來到雪鄉的游客,優化游客的體驗,讓他們的口碑成為雪鄉最好的證言。』近期,雪鄉列出18個問題清單,從攤位的設置到燈光的布置,從秧歌隊的服裝到篝火晚會的節目,從公廁裡的手紙到無障礙設施,從旅游大巴的停放到導游的講解詞都要一一整改,給游客更好的體驗。

  推動雪鄉延時擴容的全域旅游

  故事:2008年的冬天,六名臺灣大學生來『雪鄉』途中,錢包遺失了,到『雪鄉』後僅剩100元錢,得知這一情況後,雪鄉的一位客棧老板不僅為這6名大學生免費提供了食宿,聯系了回哈爾濱的汽車,還拿出600元現金作為他們回程的路費。在冬天感受到了『雪中送炭』的溫暖,在這樣一個小山溝裡遇到真誠厚道、淳朴熱情的林區人,大學生們特別感動。從那以後,這6名大學生一直與雪鄉人保持聯系,並推薦了很多新的游客。

  『前看是樹,後看是樹,左右還是樹,中間一條道,游客的復游率必然很低,生態旅游要有厚重的文化做積淀,冰雪游要善於發掘當地的故事。』在李坤看來,雪鄉不僅有冰雪交融的自然之美,還要講出當地人的故事,展示森林工人朴實豪放之美;冰雪游不僅僅是欣賞自然風光,還要品味當地的風土人情,豐富游客的精神文化體驗。

  在雪鄉景區內,一幢灰色的舊房子用塑料布包裹著防風保暖,似乎與其他裝修精致的家庭旅館相比有些『格格不入』,不搞民宿、不搞餐廳、也不搞商店,還有森林工人自己居住著,保持著柴火取暖,保持著炊煙寥寥的『煙火氣』,保存著當年的最初樣子。李坤表示:『我們尊重森林工人自己的選擇,保留著房子,保留一段歷史、保留一個生活方式,講述雪鄉自己的故事。』

  當前旅游消費昇級的同時,也不斷推動著旅游服務的提昇。除了在各硬件設施上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服務,還要會講故事、會發掘題材引發游客的情感共鳴,纔能贏得游客的信賴與良好口碑。

  當前河北張家口、吉林長白山、內蒙阿爾山等地都在推冰雪游,冰雪產業壯大成拉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冰天雪地正在成為『金山銀山』。中國旅游研究院研究員宋子千分析,『冰雪旅游景區面臨的共性問題是,如何延時擴容,延長旅游產業鏈條,為景區注入可持續發展能力。』他建議,雪鄉旅游應加強規劃,以雪鄉冰雪旅游開發為核心,與周邊其他景點形成聯動,還要發掘夏天的康養,發展四季旅游,讓雪鄉旅游延時擴容。

  空間上,在雪鄉科學擴容昇級上下功夫,在核心區域『做減法』、在全域旅游『做加法』。打通雪鄉和亞布力景區,重點保護沿線生態資源,帶動冰雪畫廊、大雪谷景區、亞雪驛棧等景區發展,提昇雪鄉全域旅游新品質。

  時間上,擴容創新,目前雪鄉的經營期僅有120天左右,其餘時間基本是歇業狀態,而實際上雪鄉夏季的生態條件非常優越,可以重點發展避暑、康養、森林親子等主題旅游,以緩解當前冬季單季經營的營收壓力;豐富周邊各景區『全季型』旅游項目,盤活旅游淡季閑置資產,通過以點帶線,從線到面,開創『大雪鄉』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

  旅游產品開發方面,通過雪鄉把游客吸引進來,其他林場為雪鄉進行旅游配套,拉動種植、養殖、林下經濟等產業發展,帶動黑木耳、猴頭菇、沙棘汁、藍莓汁等東北特色產品的銷售。雪鄉旅游收入也從過去單純的門票收入發展為如今的『吃、住、行、游、購、娛』綜合性經營轉變,以後還要向『商、養、學、閑、情、奇』全方位經營轉變。例如,林區裡的北沈香由紅松松脂沈積而成,原來被林區群眾當作油疙瘩和引火柴燒掉,近年來被開發為工藝用品,請工藝美術大師雕刻成手串和工藝品,變廢為寶,身價倍增。

  『森工集團主動改革,強行起飛,20多萬人要一起進入市場。』李坤畫出『路線圖』:森工改革一方面是生態公益板塊,承擔著天然林保護的職責;另一方面就是商業板塊,林區佔黑龍江生態旅游資源的76.4%,主打生態游和冰雪游,亞布力和雪鄉是冰雪產業的領頭雁,為林區木材停伐後職工轉崗分流、擴大就業拓展了新路。因此,要倍加珍愛雪鄉的品牌、培育雪鄉的產業,最終要實現雪鄉旅游業『興一業帶全局、興一業旺百業』的發展目標。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