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9日訊(董金虎 張海波 記者 侯巍)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開發建設,八五?農場第七管理區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農場發展成為現代化設施完備,生態宜居的小城鎮,別墅式平房住宅,豐富多彩的職工生活,繪就一幅錦繡山河畫卷。 2018年,管理區實現糧食總產57788噸,生產總值1.39億元,利潤2400萬元,職工家庭人均收入28300元。先後榮獲『省工人先鋒號』、『省五星級新農村』、『省生態村』、『省和諧村屯』、『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工人先鋒號』等榮譽稱號。

八五?農場第七管理區土地面積8795.3公頃。近年來,八五○農場第七管理區認真貫徹落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等相關政策,並結合自身實際,積極引導職工群眾轉方式、調結構,不斷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擴大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優勢,形成穩定的主導產業,從而加快管理區的經濟發展。目前,管理區已經實現了水田電灌面積100%,中低產田改造100%,糧倉儲藏場地達100000平方米,農機具庫房達15000平方米。無公害產地及產品實現了耕地全面積認證,綠色食品基地面積達到總耕地總面積100%。通過使用蚯蚓糞有機肥、秸稈還田技術,生物技術防治病蟲草害,落實農業『三減』政策;實現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獲全國綠色食品標准化原料地稱號;注冊運營農機專業合作社一個,擁有完善的科技培訓體系和農業基礎設施,實現了從播種、管理、收獲、整地全程機械化。穩定實現水稻單產600kg/畝以上,總產5.7萬噸以上。

今年已經70歲的張繼發是八五?農場第七管理區的老住戶,親眼見證了管理區居住環境的發展變化。他告訴記者,現在住的是寬敞明亮的新式住宅,家家都有集中供熱和上下水,出門就是水泥路、運動場、小公園,許多知青在回訪時都說這裡的環境比城市還好,要在這裡買房常住。

近年來,八五?農場第七管理區在整體規劃、設計和建設中,按照『功能楔入、住宅聚合、設施保障、資源集約』的方式,區分出居住區、綜合服務區、畜牧養殖區、農機停放區、產品處理區。在居住區建有81棟別墅式平房住宅、16棟商品住宅樓、3棟商服樓、8棟廉租住房,建築總面積2.7萬平方米;在綜合服務區建有7000平方米中心花園、800平方米職工活動中心、文化廣場、休閑廣場和室外多功能運動場;建有供水中心40平方米,集中供暖中心400平方米,鋪設熱網管線4400米,實現了集中供水、供熱100%;安裝節能路燈63盞,光纖入戶率90%以上,有線電視入戶率100%,清潔能源使用率100%;鋪種草坪78500平方米,栽種各類落地鮮花3萬餘株,移栽山桃、稠李、垂柳、雲杉、梓樹、水曲柳等綠化樹4000餘棵,建設生態景觀園7800平方米,綠化面積達到50%以上。

近年來,八五?農場第七管理區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載體活動,培養職工群眾養成看書、運動等積極向上、健康有益的行為習慣。完成高標准北大荒職工學校和職工書屋藏書5000餘冊,配套計算機15臺。開展『設崗定責』活動,設立了9個模范先鋒崗,兌現承諾26個。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昇職工群眾道德素養。大力倡導『知善、揚善、行善、樂善』、『日行一善,行善一生』的傳統美德,評選出『十星級』家庭295戶,湧現星城好人兩位,通過廣泛宣傳先進事跡,形成了具有七管理區特色的『精神文明品牌』。充分發揮文體協會作用,每年組織職工群眾開展籃球賽、歌唱賽、演講賽、『三八』婦女節趣味運動會、春節大觀園等活動20多次,豐富了職工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
陣陣歡歌傳綠野,妍妍桃李競芬芳,一個生態環境優美、管理秩序井然、服務設施完善的現代化農墾小鎮正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