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9日訊 在市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期間,記者就推進義務教育等相關話題,采訪了市政協委員、嘉蔭縣烏雲鎮中心學校老師孫璐瑤。
孫璐瑤說,聽取『兩會』報告後,我深刻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政協領導對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對義務教育的關注。作為紮根鄉鎮一線從事教育工作的政協委員,當看到那些弱勢孩子可憐的目光時,我內心感到無比難過。這次我帶來的提案就是『進一步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成長』,呼吁大家共同關注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的義務教育。
孫璐瑤告訴記者,近年來,各級政府重視義務教育發展,貫徹落實《義務教育法》,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基本解決了『人人受教育』的問題,進入了『追求質量』的時代。當前的問題是,為了讓子女獲得優質教育,不少家長不惜以高昂的教育成本送子女到省、市、縣城等地求學,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就是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的總量不足,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素質、高水准教育的渴求。
一是教師配置不均衡。城鄉之間、重點學校與一般學校之間教師的素質、待遇均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優秀教師為了實現自身的價值和提高自己的收入,不斷向強校、向城區流動。這種優質教師資源單向流動的現象,使校際間的教師力量配備差距擴大。
二是辦學水平、教育質量不均衡。農村小學英語、信息技術及音、體、美教師不足,設備不全,課時安排不足,必要的課外和社會實踐活動不能正常開展。學生不斷向城區學校流動,生源的流動進一步加大了農村學校與市區學校、縣城學校之間辦學質量上的差距。
三是學校布局出現新的不合理。隨著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城市人口的不斷集聚,城區生源暴增、農村生源日益減少。如保興鎮 中心校,今年在校學生93人,平均每個班級15人左右,與之相反,城區學校學生人滿為患。兩種現象都無法集中力量辦優質教育,也造成大量教育資源浪費。而且隨著人口進一步向市區集中,這一現象會更加嚴峻。孫璐瑤說,要達到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就必須創新機制,深化教育改革。強化師資建設、推動資源整合、提昇教育信息化水平。實現城鄉學校校園環境一樣美、教育設施一樣全、管理水平一樣高、教育質量一樣優。要建立骨乾教師柔性流動機制,制度性地推動優質師資向相對薄弱學校流動,逐步實現區域師資的有機融合和均衡配置。要逐步建立城市中小學教師到鄉村任教服務期制度。同時要建立、健全農村教師到城市學習進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