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矢志不渝強國夢 初心不改愛國情
2019-01-10 09:03:2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吉星 衣春翔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記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劉永坦

  黑龍江日報1月10日訊 1月8日,人民大會堂,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接過了2018年度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已年過八旬的劉永坦對這樣的舞臺並不陌生,他曾在1991年和2015年兩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但他告訴記者,除了這份至高榮譽,他更看重的還有他和團隊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為國家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師和科技工作者,在黨和國家的支持下做成了點兒事,這事離開團隊的力量也是絕對無法做到的。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一種無上的光榮,這份殊榮不僅僅屬於我個人,更屬於我們的團隊,屬於這個偉大時代所有愛國奉獻的知識分子。』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橕。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劉永坦用自己畢生的理論和實踐詮釋著『創新』二字的深刻內涵。劉永坦是中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與技術奠基人和引領者,著名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他曾發過一個宏願,那就是開創中國的新體制雷達之路。為此,40年來,他帶領團隊艱苦奮斗,不懼困境,砥礪前行,致力於中國新體制雷達事業的發展,科技創新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中國築起了『海防長城』。在劉永坦和他的團隊眼中,這樣的成果能從哈爾濱工業大學、從黑龍江『走』出來,也是一種必然。

  『可以在科研成果上堂堂正正地署上「中華人民共和國」,這種心情是何等舒暢』『我學有所成,當然要回國。在英國,無論我工作多麼努力,取得了多大的成績,終歸是在給別人乾活。回到祖國,我可以在科研成果上堂堂正正地署上「中華人民共和國」,這種心情是何等舒暢!』1981年,劉永坦在英國進修結束後立刻起程回國,回到哈工大開展新體制雷達相關研究。

  實際上,當時的科研人員已經有很多的人生選擇,他們可以選擇進入外國的實驗室,可以選擇『下海』經商,即便留在高校,也可以選擇比較容易出成果的科研方向。在當時的很多人看來,劉永坦的選擇並不好,對於看起來『希望渺茫』的新體制雷達,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有很多事可以做,為什麼一定要做這個?

  新體制雷達被稱為『21世紀的雷達』。當今世界千餘種雷達中,新體制雷達不僅代表著現代雷達的一個發展趨勢,而且對航天、航海、漁業、沿海石油開發、海洋氣候預報、海岸經濟區發展等領域也都有重要作用。訪學期間,劉永坦所在英國伯明翰大學電子工程系就在做這項研究。當時,劉永坦參與到該校重大科研項目『民用海態遙感信號處理機』的部分研制工作,並順利完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信號處理機的研制工作。正是通過這次難得的科研任務,劉永坦對新體制雷達有了直觀的認識,並萌生出一個宏願——開創中國的新體制雷達之路。

  『我國有近300萬公裡海洋面積,但當時能有效監測的不到20%。大部分看不到、管轄不到,別人進入我們的海域我們都不知道。』劉永坦說,『如何能看得遠、如何把我們的海域全都保護起來,這是國家的需求,所以一定要做出這個新體制雷達。如果別人先做出來了,我國國防安全會受到影響。核心技術必須靠我們自己的智慧和奮斗拼出來、乾出來。』

  在劉永坦看來,要想完成宏願,回到哈工大和黑龍江是最好的選擇。

  1953年,成績優異的劉永坦以第一志願考入哈工大。1958年,劉永坦在哈工大參與組建無線電工程系,並正式成為哈工大的青年教師和科技工作者。在哈工大學習和任教的歲月裡,他一直受到『八百壯士』精神的感染,他相信,在哈工大能夠組建一支能打科研『硬仗』的團隊。

  但剛一回國劉永坦就遭遇了很多困難。當時『新體制雷達』還只是一個概念,20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曾對這種新體制雷達進行過突擊性的會戰攻關,但由於難度太大、國外實行技術封鎖等諸多因素,最終未獲成果,國外當時也沒有做出突出的成果。

  劉永坦毫不氣餒,他帶領團隊在荒無人煙的試驗現場埋頭苦乾。這是一項充滿未知的研究,不僅前途未知,而且工作本身也不可讓人知。經過800多個日夜、數千次實驗以及數萬個測試數據的獲取,他們系統地突破了海雜波背景目標檢測、遠距離探測信號及系統模型設計等基礎理論,創建了完備的新體制理論體系,並於1989年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新體制雷達站,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部對海新體制實驗雷達。

  1990年4月,雷達站完成了整機調試。

  1990年10月,國家多個部門聯合舉行的鑒定會宣布——新體制雷達研究成果居國際領先水平。

  1991年,該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國家把這麼重要的項目交給我們做,這是我們最大的榮耀』

  『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沒有被實踐證實並得以豐富發展的理論是空洞的理論。只有這兩者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纔是我們完成創新科研工作的指導方針。』研究成果雖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但劉永坦覺得還遠遠不夠。他告訴團隊成員們,倘若成果不能變成真正應用,那對國家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浪費和損失。

  面對人生的又一次重要抉擇,劉永坦再一次做出了為大義捨小利的決定。隨後發生的事情,讓劉永坦深深感動了一回。在得知他的決定之後,團隊成員竟然全部義無反顧地做出了全力支持的決定。團隊骨乾都說,『劉老師藝高膽大,又善於團結大家一起協力攻關,我們跟著劉老師乾有信心。』

  『新體制雷達項目得到了國家高度重視。它對國家、學校和專業都意義重大,我們壓力很大,但必須做好。』1997年,新體制雷達被批准正式立項,哈工大作為總體單位承擔研制工作,這在國內高校中還是首次。劉永坦和他的團隊深知,面前是一條只能進不能退的路。

  為節約時間和經費,劉永坦把隊伍拉到離試驗場地最近的廢棄民房裡,現場環境十分惡劣、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他們常常一待就是幾個月。為盡快把科研成果投入國防應用,他們時常吃睡在現場,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甚至連熬幾個晝夜……

  『一個一個研究,一個一個排除,可以說,這十幾年我們是在解決強大的電磁乾擾中成長的。』回憶起從實驗場地轉戰到實際應用場地的歲月,團隊成員都唏噓不已,很多理論、技術上的難點和空白仍需要去解決、去填補。再加上地域和環境的差異,實際工作中又產生了許多新的問題和困難。這類項目一般都是由專業院所纔能完成,絕非一所高校能做到的,而劉永坦團隊當時僅有二十幾人。

  『這些家在哈爾濱的隊員,每一次去基地常常要乾兩三個月然後纔能回來休整幾天。』劉永坦說,『能為國家的強大作貢獻是我們最大的動力和使命。國家把這麼重要的項目交給我們做,這是我們最大的榮耀,團隊隊員盡管清貧卻乾得有勁、覺得光榮。』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按照國家有關部門提出的繼續提高雷達性能的要求,又通過10餘年的艱辛努力和刻苦攻關,劉永坦和他的團隊又一次圓滿完成了任務。劉永坦為之不懈奮斗的新體制雷達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該技術的國家,對長期以來困擾雷達的諸多威脅提供了有效的對抗技術措施,而且比其他技術造價低,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2015年,這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成果,在保衛祖國海疆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任何一支團隊都有著自己的『精神』,在劉永坦團隊骨乾的眼裡,這支『雷達鐵軍』的『精神』包含劉永坦所秉承的性格和情懷是敢於迎難而上、挑戰自我的氣魄;包含哈工大『八百壯士』與祖國共命運,勇於擔當重任的愛國精神;包含黑龍江的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他們認為,正是這些精神力量,鼓舞著來自不同專業的他們克服困難,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圍繞一個方向,聚焦一個領域,劉永坦院士這種不以困難為斷點,不以成就為終點的精神,是哈工大的科研傳統,是在龍江大地上孕育出的寶貴精神。』哈工大相關負責人說,多專業組成團隊,堅韌不拔啃科研『硬骨頭』,這個傳統還催生了哈工大的小衛星團隊、激光通訊研究團隊、機器人等科研團隊,為國家科技、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國家對創新人纔的需求還很迫切,我不能懈怠』

  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首屆院士,作為我省唯一的兩院院士,劉永坦十分耀眼。但在劉永坦眼中,最看重的還是『教師』這一身份,最在意的還是為國家培養人纔、造就人纔。在近60年的教育生涯中,雖然科研任務繁重,但他一直堅持在創新人纔培養上下功夫,為我國科技隊伍的建設和人纔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教60年來,劉永坦一直致力於電子工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後講授過10多門課程。有兩年,他給本科生和研究生連續講授4門課,近300學時。1989年5月,他主編的《無線電制導技術》作為全國統編教材出版。1999年10月,他出版了專著《雷達成像技術》獲得首屆國防科技工業優秀圖書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開始率領團隊進軍新體制雷達研究之後,作為主帥,劉永坦承擔著比別人更加繁重的工作,特別是在基地做試驗的勞動強度也遠非常人可比,並且常常由於趕不上吃飯而用面包充飢,困了就倒在實驗室的板凳上湊合一覺,疼痛難忍的腰間盤突出曾讓他幾個月難以行走。有一年,劉永坦舊病復發,腰像是斷了一樣疼,卻仍然堅守教學崗位,照常默默地忍住劇痛為學生講課,旁聽青年教師試講課。直到有一次從課堂上下來,一位研究生發現他臉色蒼白,知道老師病痛又突發了,纔不顧反對扶著他送他回了家。在家養病的日子裡,劉永坦又多次讓教研室的老師把研究生邀請到自己家裡來,和學子一起討論論文的修改,並給予精心指點。

  『堅持你的理念,努力實踐,克服途中的困難纔能達到成功的境界。』劉永坦培養研究生更看重學生本身的學習願望、做科研的熱情和獨立自主的創新意識。他將強大祖國國防作為畢生追求和堅守,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他也反對學生選那些華而不實、脫離國防與經濟建設的『空題目』,主張『真刀實槍放到真實的環境裡去鍛煉』。他的博士研究生們的課題都來自具體科研實踐,都是國家真正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基於這樣的教育理念,劉永坦培養的學生都獲得了較強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認為,科研和教書育人是相輔相成的,重大科研課題為培養高層次科技人纔提供了豐富生動的課堂,思想活躍的青年學生是科研中十分重要的生力軍,也是創新思想的重要源泉。迄今為止,他培養的碩士和博士中,不乏兩院院士和國家級專家等為代表的一批高層次人纔,他的很多學生已成為我國空間遙感、雷達技術等領域的領軍人物。

  由於在人纔培養方面的重要貢獻,劉永坦獲得了當之無愧的榮譽。他1992年、1993年連續被航天部評為『人纔培養先進個人』,1993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並獲人民教師獎章,1995年獲哈工大『伯樂獎』,1997年獲香港柏寧頓教育基金會『孺子牛金球獎』……

  當各種榮譽紛至沓來時,劉永坦卻始終不忘初心。面向國家未來遠海戰略需求,耄耋之年的劉永坦依然活躍在科研前線,繼續帶領團隊規劃實施對海遠程探測體系化研究,逐步開展分布式、小型化等前瞻技術的自主創新。投身教育事業60年的劉永坦還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新體制雷達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完成,國家對創新人纔的需求還很迫切,我不能懈怠。』

責任編輯: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