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日報1月12日訊 在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豬消化道傳染病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馮力研究員帶領團隊歷經12年艱苦攻關,完成的『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豬輪狀病毒三聯活疫苗(以下簡稱豬病毒性腹瀉三聯活疫苗)創制與應用』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該項目發明了我國首個安全、高效的豬病毒性腹瀉三聯活疫苗,攻克了三種病毒混合感染無疫苗可用的產業難題,實現了豬病毒性腹瀉精准高效的防控。
動物疫病防控是畜牧業健康發展的重中之重。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和豬輪狀病毒可導致7日齡以內仔豬死亡率高達100%,被譽為哺乳仔豬死亡的『第一殺手』,且無有效的治療藥物,每年因此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百億元。作為長期深耕在科研與生產一線的豬病專家,馮力敏銳地鎖定豬病毒性腹瀉三聯活疫苗作為研究目標。為掌握豬腹瀉病的流行和感染狀況,摸清輪狀病毒優勢基因型,馮力和他的團隊從南海之濱到北國塞外,從茫茫戈壁到無垠草原,哪裡有豬群發生腹瀉,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他們克服養豬場建在遠離城市的農村或山區、交通極不方便的困難,跋山涉水,深入疫情發生地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為疫苗的研發提供了堅實有力的科學依據。
當夜幕降臨,馮力的實驗室燈光總是亮著,那是馮力和他的團隊在討論實驗方案。千百次的失敗,不同方案的探索,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三聯活疫苗不是單單把三個病毒混在一起那麼簡單。』馮力介紹。他們發明了適應傳代細胞系的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好、具有獨特分子標記的弱毒株,攻克了三種豬腹瀉病毒難以適應細胞、致弱過程中免疫原性減弱、強弱毒株難以區分的世界性難題。他們創建的傳代細胞系替代原代細胞系的生產新工藝,突破了原代細胞培養過程中外源病毒污染難以控制的技術瓶頸,能降低生產成本約2/3,為疫苗制造與檢驗規程及質量標准的制定提供了新路徑。
為將這項科研成果盡快應用到生產實際,馮力和他的團隊深入到基層開展豬病毒性腹瀉防控知識和技術的宣傳,手把手地將技術教給養殖戶和技術員。目前,三聯活疫苗已在國內推廣2560萬頭份,免疫覆蓋仔豬1.54億頭,對三種病毒混合感染引起的腹瀉防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斷奶仔豬數得到了提昇,達到了一針免疫防控三種疫病的效果。同時因為減少了免疫次數,降低了免疫勞動強度,減少了免疫應激,極大地方便了免疫接種,受到使用者的一致好評。項目成果相繼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項,國家二類新獸藥證書1項,黑龍江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制訂行業標准2項,極大地推動了國內外三種腹瀉病防控理論與技術體系的豐富和完善。
馮力介紹,哈獸研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豬病毒性腹瀉防控至今,已過去40多年,從上世紀80年代的單疫苗到現在的三聯活疫苗,是兩代人辛苦奉獻、不斷積累的結果。雖然豬腹瀉的防控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馮力和他的團隊並沒有止步。面對近年新出現的引起豬只腹瀉的病毒,面對疫病防控的更高要求,他帶領團隊又開始了從新冠狀病毒、豬輪狀病毒等腹瀉病原的基礎理論到實踐的全新研究當中。
馮力(右二)和他的團隊在實驗室開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