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哈醫大一院聯合哈工大推出國內首項神經介入微導管智能塑性技術
2019-01-16 15:12:21 來源:東北網  作者:徐旭 張新浩 葛金鑫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1月16日訊(徐旭 張新浩 記者 葛金鑫) 16日,哈醫大一院神經外科三病房和哈爾濱工業大學,在國內首次推出一項精准、高效的微導管智能塑性技術,並成功應用與臨床。

  神經外科三病房主任史懷璋教授介紹,顱內動脈瘤多為發生在顱內動脈管壁上的異常膨出(像氣球一樣),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腦血管意外中,發病率僅次於腦血栓和高血壓腦出血,位居第三。

哈工大王東鵬教授在為大家講解制造原理。

  動脈瘤第一次破裂後,死亡率高達20?30%,其中半數在發病後48小時內死亡;即便患者能夠幸存,也有1/3的患者可能發生再次出血。幸存患者也可能留有偏癱失語等多種後遺癥,產生嚴重的社會和經濟負擔。動脈瘤也被比喻成是大腦裡的『不定時炸彈』!

  目前該病的治療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開顱動脈瘤夾閉,在血管外邊夾閉動脈瘤,另外一種是是通過介入手術放置彈簧圈,使膨出的部位血栓化,從而徹底治愈該病。

  彈簧圈是通過微導管釋放到動脈瘤內的,微導管在血管內的穩定性對於介入手術至關重要,也是操作的關鍵和難點。以前醫生只能通過手工將導管塑形到與患者血管基本吻合。但這種塑形方式對醫生的技術要求很高,而且每位患者的大腦血管形態不近相同。對於復雜形狀血管的患者來說,在手術的過程中有一定的風險,也會耽誤一些手術的時間。

醫大一院史懷璋教授在講解技術原理。

  在哈醫大一院神經外科三病房史懷璋教授、王躍華教授和哈工大王東鵬教授科研團隊的長期努力研發下,國內首例應用3D智能塑性的微導管進行動脈瘤栓塞手術在哈醫大一院神經外科三病房完成。

  據哈爾濱工業大學王東鵬教授介紹,手術前工大科研團隊根據患者的DSA(血管造影)數據,利用智能科技3D打印技術,制作出與患者大腦血管完全一致的模具。在手術過程中,操作醫生可以直接利用模具對微導管進行塑形。經過這種方法塑形的微導管可以與患者的血管形態高度一致,增強了微導管在血管內的穩定性,提高了手術的成功率。

  3D智能塑性微導管的研發和應用,保證了微導管一次性到位的成功率和穩定性;提高了手術效率,縮短了手術時間,保證了手術安全。同時,醫工結合,為患者個體化的精准治療提供了有利條件。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