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搜 索
辦家庭春晚、蒸花式饅頭、做迎新物件......咱龍江人這樣鬧新春!
2019-01-27 07:32:00 來源:生活報  作者:薛宏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花樣饅頭』。

『吉祥豬』布偶。

  生活報1月27日訊 春節的腳步日漸臨近,可是很多人卻在感嘆年味越來越淡。尤其今年,哈爾濱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更是讓一些人對春節少了些期盼。

  不放煙花爆竹,年味就淡了?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用各自的方式,把春節過得有聲有色:蒸花式饅頭、辦家庭春晚、帶鄉鄰跳大秧歌、用手工作品裝點新春家居……還有家庭傳承和創新並舉,除夕給長輩『拜親』,家宴上評選最佳媳婦、女兒。

  在他們眼裡,時間會變,但用心經營生活的心境不變。年味,一如生活,就看你如何用心打造。

  穆棱巧手農婦

  蒸出60多種『花樣饅頭』迎新春

  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這是北方人再熟悉不過的民謠了,也道出了北方家庭過年的傳統習俗。

  為啥過年要吃饅頭?因為做饅頭要發面,還要上鍋蒸,寓意著發財和蒸蒸日上。白白的大圓饅頭,還有闔家團圓、生活圓滿之意。

  家住穆棱市下城子鎮仁裡東村的段遵英,每年春節前,都會蒸上幾大鍋饅頭,一部分留著過年吃,一部分送給親朋。她做的饅頭,和市面上銷售的『大白饅頭』不同,用菠菜、胡蘿卜、火龍果、南瓜等食材榨汁和面,不但把饅頭做成了彩色的,而且造型各異:白色的天鵝,金色的元寶,紫色的花朵,綠色的小魚……最漂亮的是她做的棗山饅頭,遠遠看去,宛若盛開的牡丹花。

  段大姐說,蒸花式饅頭是村裡女人們的拿手活兒。『我們村,大多數村民祖籍山東。山東人喜歡吃面食,村裡長大的女人們,從小就看著家裡的長輩蒸饅頭做面食,都跟著學到了不少好手藝。每年過年,家家戶戶都忙著蒸饅頭。巧手的女人們就會用面做出各種造型的饅頭。』段大姐在村裡有六七個走得比較近的伙伴,大家經常聚在一起嘮家常、做美食、說說笑笑蒸饅頭。『我們幾個蒸饅頭,誰弄出了新花樣,我們就都跟著學。比著練著,手藝也就越來越精了。』

  段大姐做花式饅頭沒有啥『章法』,心裡想到啥就用面做什麼造型。有人幫她粗略統計過花樣,大約有60多種。

  為啥蒸饅頭這樣用心?她說,現在餐桌豐盛,年節都不知道想吃啥了,『我兒子在北京讀博士,每年過年我都問他想吃啥,他答不上來,我就琢磨著弄點兒不一樣的,吃個新鮮感』,於是就有了花式饅頭。當然,這只是她為家人精心烹飪的一項。

  『五顏六色的饅頭,也能為春節再增加一點兒年味。』段大姐說,現在過年,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城裡,親友相聚,一般在除夕夜吃完餃子,就回家守歲了。『我今年53歲,在農村,這個年齡都已經有第三代了。但是,我家兒子還沒結婚。過年,一家三口在家時,總覺得冷清。但是,每當把這些熱氣騰騰的花式饅頭端上餐桌時,就感覺,氣氛立刻變得不一樣了,好像預示著我們一家人的生活、兒子的學業都會蒸蒸日上。』段大姐笑著說。

  哈爾濱六旬老太

  做百餘只『吉祥豬』布偶送親朋

  『正所謂新年新氣象,新的一年意味著全新的開始,家居生活自然也不能含糊。一個極具新年氣息的家,能讓你滿載快樂,也能深刻感受到濃郁的節日氣氛……』說這話的,是家住哈爾濱市南崗區宣慶小區的67歲巧手老人王先,她每年春節都在用剪紙和布藝作品,裝點著自己的家。

  今年,王阿姨買了二十多米的紅花布,制作了上百只小豬布偶,只給留了一只給自己,其餘的都送給了親朋好友,『小豬寓意吉祥,是福氣的象征,我希望用它給大家討個好彩頭。』

  王阿姨是從三年前開始接觸布藝制作的。她一直喜歡剪紙,還在社區辦了免費剪紙班。因為剪紙,可以經常參加一些交流活動或者文化博覽會,這期間就看到一些手工藝者展出的布藝作品,這深深地吸引了王阿姨。於是,2015年,她到老年大學報名,學習了兩期布藝制作。因為有了剪紙的功底,她在剪裁布藝方面,也很得心應手。『心靈手巧+愛琢磨』,很快,她制作的布偶就有模有樣了。2016年春節,她設計制作了大紅色的雙魚掛件,寓意年年有餘;2017年春節,設計制作了寓意紅火的布藝辣椒串;2018年春節,設計制作了小布狗『旺財』……她還把布藝融入到剪紙藝術中,用大紅花布剪出福字,配上彩色的蝴蝶,把新春家居烘托得年味十足。

  今年是王阿姨最忙的一年,她制作的小豬布偶,親朋好友搶著來要,已經送出去了上百只。『最初買的十幾米花布都沒夠用,我又買了八米,』王阿姨說,因為今年不讓燃放煙花爆竹了,很多人覺得年味更淡了,就想各種辦法烘托年味,於是她的小豬擺件成了搶手『年貨』。

  王阿姨的小豬有大、中、小和最小四種,每四個一套。大的是靠枕,她把它送給了一些老伙伴,既能擺著,還能靠著休息;中號和小號是一對『夫妻』,她把它們送給了子女沒有結婚的朋友們,希望他們能早日如願;中號、小號、最小號是『一家三口』,她把它們送給家裡即將添人進口或有可能添人進口的家庭,希望老伙伴們早點兒抱上孫子、孫女。每一個小豬,都濃縮著她滿滿的新春祝福。

  雞西一個60多口大家族

  連續多年除夕『拜親』評最佳兒媳

  雞西的『翟家』是一個有著60多口人的大家族,幾十年裡,他們一直保持著聚在一起過年的傳統,這在城市生活中是不多見的。更特別的是,翟家人曾連續22年自辦家庭春晚,還因此成了央視紀錄片的拍攝題材。盡管這幾年『家庭春晚』沒有再繼續辦,但是其中一些『經典節目』傳承了下來,比如祭祖、拜親以及『最佳兒媳』『最佳女兒』的評選等等。

  43歲的翟羽佳,是這個家族現在的第二代。她告訴記者,父輩兄弟姐妹七個人,她的父親是老三。自打童年記事起,爺爺奶奶、伯父伯母、叔叔嬸嬸,以及他們這些晚輩,就都聚在一起過年。『那時候,爺爺奶奶還在世,有幾年,爺爺的兄弟也被邀請到我家一起過年。當時,我們在農村生活,家裡的三間瓦房擠滿了人,感覺一錯身,就會碰到別人。因為聚在一起過年的人多,媽媽幾乎是一進臘月就開始忙著蒸饅頭、蒸豆包、切酸菜、買凍貨……』後來,翟家兄弟陸續搬到了雞西市生活,但依舊聚在一起過年。而且,每年過年他們不但要祭祖,晚輩還要給長輩磕頭,翟家人管這個叫『拜親』。

  翟羽佳說,當年,她們都是小孩兒時,家裡的長輩就讓他們在春節聚會時表演節目,家裡人多、孩子也多,所以節目非常豐富。後來,她們的下一代,甚至是懵懂的下兩代,也都相繼參與到了表演中。家族裡,她的一個妹妹很有組織能力,提出給大家編排一下,於是就有了他們的家庭春晚。2012年的翟家春晚,是最熱鬧的一次。一共准備了28個節目,是歷年來節目最多、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其中包括雙簧、小品、歌舞、游戲、魔術等等。

  翟家的春晚一直辦到了2014年。後來,由於家族成員遠遷等原因,『家庭春晚』不再作為聚會的重頭戲,但家族裡各家人聚在一起過年的傳統沒有變,而且祭祖、給長輩磕頭(他家人叫『拜親』)以及從2012年出現的『最佳兒媳』、『最佳女兒』評選活動都被沿襲了下來。為啥要弄這樣一個評選?翟羽佳告訴記者,他父親覺得家族的興旺發達,離不開好兒媳的貢獻,於是提議設立了『最佳兒媳』評選。每個已婚家庭成員只有一次投票權,最終用票數說話,勝出者可以獲得現金大紅包。2012年,以最高票數獲獎的是翟家二哥的二兒媳宋喜娥。翟家老二老兩口在山裡種地,由他們的二兒媳照顧家,她對老人、孩子那是沒得說!2013年度獲獎的是翟家老三的二兒媳姜琳,2014年,歷年來僅僅一票、兩票之差的翟家老五的二兒媳孟雪獲得了『最佳兒媳』。後來,翟家又推出了『最佳女兒』的評選,因為翟家人覺得,女兒在自家是女兒身份,到了婆家也是媳婦,女兒做得好,不但是家風的體現,也是兒媳的榜樣。就這樣,在一年年的評選中,翟家的女兒比的不是誰衣服漂亮,誰能說會道,而是誰對老人好,誰在家裡最賢惠。

  家裡人口多,對於新進門的媳婦來說,『拜親』是一個難題。『一邊叫著稱呼,一邊拜年、給長輩磕頭』,翟羽佳說,新進門的媳婦不像她們,打小就年年磕頭,都習慣了,有的記人的本領不高,第一年磕頭,真的『磕迷糊了』,甚至把稱呼都叫錯了,即使這樣,大家也就哈哈一笑,也為新年增加了不少樂趣。

  富錦一農民

  帶領全家辦了十八年『村級春晚』

  如果說,段大姐、王阿姨是用『一己之力』烘托年味,那家住在富錦農村的李波,則是『全家總動員』,甚至可是說是在進行『全村總動員』。

  66歲的李波,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從小就喜愛表演,在他的影響下,全家人都喜愛上了文藝,每年春節,他都會帶著老伴、兩個兒子、兒媳、孫子、孫女舉辦『家庭春晚』。『我們農村,農民忙半年閑半年,很多家庭都有聚在一起打麻將的習慣。尤其是過年,麻將打得就更歡了。可是兩個兒媳嫁到我家後,我給她們定的規矩卻是「不能打麻將」。』李波說,他覺得打麻將不管誰輸誰贏,都可能有傷和氣,萬一兄弟兩家因此鬧出了不愉快,哪怕嘴上不說什麼,也不好。所以,他就帶著他們演節目,這樣不但把家裡的年味烘托出來了,還頗有『文藝范兒』。

  李波家的『春晚』已經辦了二十多年,他回憶說,最初兩個兒媳相繼進門後,第一年還都不好意思表演,而現在剛進臘月不久,就已經准備好了節目。孫子、孫女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更是多纔多藝。

  原來屋子小時,李波就帶著一家人在炕上表演。2000年初,他家蓋起上127平方米的大瓦房,李波特意留出了一個40多平方米的屋子做文化活動室,擺上了音響、樂器、錄像機,帶著鄉鄰在這裡表演、排練。在這個屋子裡,他還免費收了很多『徒弟』。從此,老李家的『家庭春晚』昇級成了『村級春晚』,一家人也被村裡人親切地成為『李家班』。

  為了錯開中央電視臺春晚節目,『李家班』的春節聯歡晚會定在每年大年初一彩排,大年初二演出。每到這一天,天剛剛擦黑,村民們便迫不及待地齊聚『李家班』,欣賞他們根據身邊人、身邊事,創作的以慶豐收、歡樂家庭、歌頌黨的富民政策為內容的『春晚』。快板書、三句半、歌舞、合唱、獨奏……表演品種齊全,掌聲、笑聲、歡呼聲,此起彼伏。如今,這個『村級春晚』已經連續舉辦了十八年。其中,還有兩次,是到富錦市電視臺演出的。

  這幾年,村裡人外出打工不回鄉過年,或者直接搬到城裡去居住的人多了,村裡的年味也淡了下來。而李波卻又忙活起來,他帶著鄉鄰組建了秧歌隊,每年正月期間,不但在村裡跳秧歌熱鬧一下,還帶著大家到鄰近村屯去聯誼,這樣十裡八鄉也跟著都熱鬧起來了。

  冰城兩個『燈謎家庭』

  猜燈謎讓春節聚會更熱鬧

  猜燈謎,是很多人喜愛的傳統活動。它在哈爾濱,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有的『謎友』,為謎癡狂數十載;有的家庭,和燈謎結下了三代情緣。家住哈爾濱市平房區的關怡娟,就是這樣一位來自『三代癡謎』家庭的燈謎愛好者。所以,每年春節和家人團聚,燈謎都成了她和家人們活躍聚會氛圍的小游戲。

  『我家三代18口人,有六七個人都喜歡猜燈謎。』50歲的關怡娟說,他們兄弟姐妹5個,幾乎從小都被父親帶著去猜過燈謎。後來在他們的影響下,家裡的孩子們,甚至是配偶,有的人也喜歡上了燈謎。所以,春節聚會時,父親都會制作一些小謎條讓大家猜。這幾年,父親年歲大了,制作謎條的工作就由關怡娟接手了。『我把猜謎的時間選在初一或初二,這個時候家裡人聚餐人數最多。』關怡娟還把猜謎的時間定在了飯後。她說,這樣,茶餘飯後大家就有更多的交流內容了。每年春節期間,網上還有一些猜燈謎活動,大家還會一起想,一起交流,相互討論著,感覺團聚的氛圍更熱鬧了。

  這幾天,70歲的燈謎愛好者年豐也特別忙,他在給晚輩們准備猜燈謎的大獎。『准備多買點兒孩子們喜歡的大盒玩具,』年豐說,他是在哈飛退休的。年輕時,哈飛總是舉辦猜燈謎活動,他也由此喜歡上了燈謎。後來有了孫輩,孫子們長大一點兒後,他就在每年春節前,找人制作一些適合孩子猜的燈謎,讓孩子們在新年聚會的茶餘飯後猜一猜。而且,和關怡娟家不同的是,為了突出形式感,年豐還會在房間裡掛上五顏六色的謎條。這樣一來,除了大紅福字和窗花,屋子裡的年味一下子就顯得更濃了。

責任編輯: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