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反向春運』興起: 那些為團圓逆行的冰城老人
2019-02-03 11:11:00 來源:生活報  作者:於海霞 周際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2019年春節即將剛拉開大幕,朋友圈被短片《啥是佩奇》刷屏,片尾不是子女回家過年,而是接老父親進城。團圓,不僅意味著年輕一代的歸來,也意味著年邁老人的奔走。如今,『反向春運』已成一種熱門現象,很多年輕人選擇把『鄉愁』接進城裡。

  不久前,有媒體從中國鐵路總公司獲悉,鐵路春運客流連續四年增長9.1%左右。而據國內某知名在線旅游服務平臺統計,今年從小地方到大城市過年的『反向春運』,人數增加了兩倍以上。近日,生活報記者采訪了哈爾濱多位去外地跟家人團聚的老人,聽他們講述了『白發逆行者』的心聲和苦衷……

  扛50斤年貨

  投奔兒子

  連抹布都帶去了

  1月26日,臘月二十一。58歲的阿城居民鄒淑蘭迎來了人生中的首個春運。下午兩點半,她扛著三大兜子年貨直奔火車站,目的地是山東煙臺的兒子家。出發前,她提早貼好了對聯,還在客廳窗戶上貼了兩個喜氣的小福字。

  這是她第一次去外地過年,幾乎搬空了家裡的冰箱。行李袋裡裝了一只大鵝、5斤笨豬肉灌的乾腸、兩斤木耳、兩斤用來生豆芽的綠豆、秋天凍好的豆角、熬皮凍的豬皮……她甚至還塞了兩塊平時用得順手的抹布,打算去兒子家打掃衛生用。早在一周前,鄒淑蘭還往煙臺郵寄了兩對雞鴨和一麻袋凍餃子,郵費花了160元。這錢花得她略微有些心疼,剩下的近50斤年貨,堅決要自己扛去。

  『往年這時候正忙著買年貨,頭一回出門,跟我想象中不太一樣。』鄒淑蘭原本擔心這一路無聊,結果發現,她乘坐的2052次列車上,絕大多數都是投奔兒女過年的『白發族』,這趟車的臥鋪價格只有高鐵票價的一半,雖然要坐13個半小時,但吸引了很多哈市周邊市縣的老人。讓她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在小嶺鎮上車的老大娘,已經69歲了,獨自去山東的女兒家過年,『她走路很費勁兒,一路上都在念叨「我就來這最後一趟了」。』

  鄒淑蘭坦言,大過年的,她原本不想背井離鄉。她的兒媳是做護士工作的,懷孕四個半月了,今年春節還要值班,只有初五到初七休三天,兒子又不能獨自返鄉,很為難。為了一家人能過個團圓年,鄒淑蘭左思右想決定去山東過年。

  她拖著50斤重的年貨,坐了一夜火車,又坐了七個多小時的船纔終於到達兒子家。到煙臺的這些天,她有點兒不習慣,周圍沒有熟人,山東話又聽不太懂,只出過一次門。雖然兒子兒媳都很孝順,但鄒淑蘭覺得,不如在自己家裡自在,兒子一再勸他:『你緊張啥,不就是過個年嘛,這也是你家,跟老家是一樣的。』兒子兒媳每天上班後,她拿著自個兒帶去的小抹布,在屋裡東擦擦西蹭蹭,心裡很矛盾,既想快點兒把活兒乾完,但又怕全乾完了閑著難受。她現在最

  盼的就是除夕夜,一家人舉杯慶祝時,也許會證明她的選擇沒錯……孩子春節出差回不來老人去北京給女兒做年夜飯跟鄒淑蘭比起來,家住群力、63歲的李曉華,沒有任何猶豫。她在網上買了2月2日的軟臥,這幾天正忙著收拾行李、買年貨,准備去北京陪女兒過年。

  『春節前去北京的火車票特別好買,不用搶,隨便選。女兒要給我買機票,我沒同意,年齡大了,實在不願意坐飛機。』李曉華告訴記者,她的女兒小雅今年33歲,已經北漂十年了,在一家知名文化傳媒公司工作,目前還沒有成家。今年,小雅原本要回哈爾濱過年,結果不久前,公司突然通知她大年初四要去紐約出差7天。

  『女兒挺糾結的,回家待不了幾天就得走,來回折騰太累了,她希望我今年能去北京過年,就當去旅游了。』李曉華感慨道,以往,女兒每年春節、清明節、『十一』長假都會回來,母女倆一年能見三次,如果春節回不來,就意味著一下少了『三分之一』,心裡很不是滋味。

  李曉華坦言,孩子工作太忙了,經常四處奔波,每年要飛二十多個城市,如今她退休了,家裡的老人也都不在了,有的是時間,去北京陪女兒過年顯然是最好的選擇。這次去北京過年,李曉華准備了不少哈爾濱特產:紅腸、乾腸各買了200塊錢的,還帶了酸菜和木耳。這雖然是她去北京過的第一個春節,但一想到年夜飯女兒能吃到自己親手做的燉雞和紅燒排骨,就打心眼兒裡高興。

  『春節是個團圓的節日,只要能跟女兒在一起,再折騰也值得!』李曉華笑道。

  老伴走後不想再折騰孩子們

  自己輕手利腳去找女兒順便『騎游』

  『粘豆包、木耳、蘑菇……妥了,差不多都帶齊了,你說還要不要給姑娘帶顆酸菜呢?』1月31日,臘月二十六,家住哈爾濱的劉越平起早開始收拾大包小裹,准備去北京的女兒家過年。

  劉越平今年64歲,是哈市一家知青騎游隊的隊長,唯一的女兒定居北京,幾年前老伴病逝後,他就靠著和伙伴騎自行車旅游度過了那段難熬的日子。『前些年,都是孩子們從北京回哈爾濱過年,老伴走後我就每年去北京姑娘那過年了。』劉越平一邊整理要帶的年貨一邊說,孩子們在北京工作都很忙,外孫在上學前班,就過年放那麼幾天假,北京回哈爾濱的車票又難買,所以就不折騰他們了,我一個人背個包,上車就走了,多方便。

  劉越平還把心愛的公路賽自行車擦乾淨放好,他說,其實自己挺忙的,哈市很多騎友都等著自己出游呢,可是年還是要過的,姑娘已經來過好幾次電話了,自己也挺想他們的,前些年孩子們回哈市過年,自己和老伴提前買好菜等著就行了,現在他都要提前采購一些女兒愛吃的年貨,半個月前他就去超市買了紅腸、乾腸,去早市預訂了小笨雞,女兒愛吃酸菜餡餃子,自己還琢磨是包好了帶過去,還是帶酸菜去現包,還有給外孫買的老鼎豐點心啥的,今天一收拾,一行李箱都放不下。

  劉越平告訴記者,最初他也不願意去女兒家過年,一來折騰,二來總覺得別扭,老伴走後,考慮到孩子們每年就為了他一個人花高價回來過年,這心裡也不舒服,而且女兒的公婆每年都是在北京過年,他也想明白了,還是自己輕手利腳去一趟,有票就早點走,沒票就晚點回,而且他發現春節期間北京的天氣非常好,適合騎自行車出游,既跟女兒過了節,又不耽誤自己的愛好,一舉兩得,今年他早早就跟北京的騎友聯系上了,大家相約春節期間一起騎車逛北京城。

  『孩子在哪裡,親人在哪裡,哪裡就是家。』劉越平說,現在人們的過年觀念都更新了,沒那麼多講究,咋方便咋來,這幾年自己都習慣了,每到春節還真盼著像年輕人一樣背包出游的那一刻,擠在春運大軍中,感覺像出去闖世界一樣,心都年輕好幾歲。

  專門回去給孩子們送壓歲錢跟孫輩們一起唱歌跳舞超開心

  和劉越平比,在哈市養老院居住的張琪大娘回家過年的路要短一些,就是從江北到友誼路的距離。『那過年也是要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我得去給大家發紅包呀。』日前,記者在養老院見到張大娘時,她正跟伙伴們『演練』麻將,過幾天就等兒孫們來接她回家。

  今年89歲的張大娘,精神頭十足,剛剛還獲得了養老院老人歌唱比賽第一名。據她講,自己來養老院也就半年的時間,以往過年都是在家裡,老人有一兒一女,都已經60多歲了,孫子們都在深圳等南方城市上班居住,老伴活著的時候,每逢過年她都提前備足了年貨,雞鴨魚肉,啤酒罐頭,糖果點心應有盡有。『說實話,那時挺忙叨,也挺累,做飯做菜洗碗擦地,一晃就是二三十年。孩子們每年從南方搶火車票,坐幾十個小時硬座回來,也挺辛苦,但年的味道還是挺濃的。』張大娘說起一家人過年的情景,像講故事一樣。

  後來,隨著她的年歲增大,孩子們的工作和生活也越來越忙碌,有幾年她就跟著姑娘去深圳的外孫那過年,她發現在那過年跟旅游一樣,不只是吃飯嘮嗑,還可以出去逛街購物,去海邊游玩,『那時我就覺得這種過年方式挺好,不一定是回老家,回父母家一起吃飯就是過年,親人只要能在一起,在哪都一樣。』張大娘思想觀念非常超前,她說今年兒孫們一說接她回家過年,她立即就同意了,反正也不用自己買菜做飯,就給大家包好紅包就可以了,和孫輩們一起唱歌跳舞,自己心態都會年輕,可比過去在自己家吃喝睡好玩多了。

  專家:

  『家』和『故鄉』正悄悄發生改變

  據悉,2019年,全國范圍內的『反向春運』特征尤為明顯,很多老人陪孩子到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過年。有人說,『逆向春運』反映了中國傳統家庭、春節文化已經開始向現代社會生存壓力妥協。也有人認為,這讓過年有了更多的『打開』方式。

  對此,黑龍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曲文勇說,因為工作,因為生子,因為需要父母的助力,或是因父母已經漸漸老去,回家已經不是單方面遠行。對中國人來說,家與家鄉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由此也形成了獨特的鄉愁文化。隨著『反向過年』的出現,把家人親人接到自己工作、生活的城市過年,顯然免除了很多煩惱,從文化觀上講,這讓人想到了『人在哪裡,家在哪裡』。在一個大流動的社會,這種對家和對年的認識,可能更符合時代特征。

  一項調查表明,有51.4%一線城市受訪者希望父母『反向過年』。『反向過年』折射出進城務工人員對城市的認同感進一步增強以及人們的家庭觀念正在發生變化。『反向過年』反映出人們對『家』和『故鄉』的理解發生了轉變。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在城市工作、生活,全家人攢錢在城市買房,那麼,身在農村或異地城市的父母『反向過年』,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況。子女在城市打拼為的就是有朝一日可以在城市紮根,為父母子女打造更好的生活環境,讓父母得到更好的醫療條件,讓子女接觸到更優秀的教育資源。把父母接到城市裡過年,一定程度上表明子女在城市紮下了根基,可以為來城過年的父母子女提供居所。

  硬幣有兩面,『反向過年』為在城市打拼的年輕人提供了與家人團聚的新借鑒,同時也存在著許多讓人擔懮的問題:旅途勞頓,父母身體吃不消;父母自己購票和乘車乘機多有不便;父母單獨出行、沒人陪護不安全;父母不能適應子女所在城市的生活;不能走親訪友,缺少年味兒;兩代人住在一起,不自在;夫妻雙方為接誰的父母來鬧矛盾,以及安排住宿太麻煩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引起重視。

  其實,不論身處老家還是異鄉,不論正向或是反向,只要一家人健健康康的,就是幸福團圓年。

  網友:

  匿名網友:『反向春運』說明爺爺奶奶不在了,爸爸媽媽退休了,你有房子了。

  網友『Al ex冰糕』:我媽媽就是去年『反向春運』新乘客,用紅兜布包來一大堆年貨,年三十晚上擺上一桌子菜,桌子上的味道有家裡的和這裡的,桌子旁的年夜味對她老人家新鮮了不少,也是特別喜歡。表示今年還要過來,和小孫子一起玩蹺蹺板。

  網友『吉木喬』:要根據具體情況,老人沒有去過大城市,想去看看,未必不可,若年歲大了,出門不便,兒女可去老家,總之任何事不能一概而論,隨著時代進步,人們收入的增加,過年的方式也會多種多樣。

  網友毛建國:『正向過年』與『反向過年』到底誰更好,沒有必要分出一個子丑寅卯。關鍵是,都要體現『新年快樂、闔家團圓』。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