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6日訊 一對夫婦,9只鳥,兩間平房,一片大森林……
站在大沾河濕地烏斯孟野生動物監測站的瞭望塔上俯矙,這裡的一切盡收眼底,與城裡當下熱鬧的年味相比,此處略顯寂寥,附近只有一個林場,兩三家住戶,不要說采買年貨,想要購買最普通的生活物資都是難事。
作為烏斯孟野生動物監測站站長,李景學已經在這裡工作了十幾年,冬季裡每天給救助的白頭鶴、白枕鶴喂水喂食,為它們的屋子打掃衛生、保障供暖,成為李景學的生活常態。周而復始,他已經不記得有幾個春節是在這裡度過的。
『臘月二十一的時候,兒子請了一天假,從山下來看我們,給我們送了芹菜餡、韭菜餡凍餃子。』聊起自己和老伴的年夜飯,李景學靦腆而滿足地笑著說:『就我倆過年,簡單!』
李景學今年55歲,家裡還有80多歲的老人、也有兒孫,捨棄了一大家子人,只跟老伴在140多公裡外的監測站過年,就是為了照顧好監測站裡留守的『小家伙』——9只被救助的白頭鶴、白枕鶴。
『山上沒有其他的人,就我夫婦倆在這,陪鶴玩一玩,人舞鶴也舞,也是一種樂趣。』除了呼嘯的風聲,冬季的烏斯孟野生動物監測站很難聽見別的聲音,李景學在與鶴相處中尋找著樂趣:在積雪的森林濕地裡遛鶴,揮著胳膊做飛翔狀逗鶴展翅,手做成啄的形狀跟鶴嬉鬧……
因為工作性質,監測站的工作人員常年與家人分離,上監測站『探親』成為站裡家屬們唯一的選擇,不僅兒子、孫女上山探望,2018年,李景學的老伴郝鳳霞退休,為了團圓,她到監測站當起了一名喂鶴人。有了老伴的到來,李景學拍板,當年冬天,大伙兒不用再輪流駐守山上,都回局址機關辦公,只留下自己和老伴在山上堅守。他說,雖然這樣我倆辛苦點,但是省得半個月一倒班,單位還得派車接送,大伙兒能過個好冬天,過個好年就行。
在監測站工作的十幾年裡,李景學他們成功救助了白頭鶴20只,白枕鶴15只。其中一只被他們叫做『天意』的白頭鶴,因為折斷了翅膀已經在這裡整整生活了12年。監測站的小伙伴們來回換了好幾茬,可是作為站長的李景學卻始終沒有走。李景學說,最欣慰的就是眼看著白頭鶴的野生種群不斷增加。這種對環境要求極高的生物能夠不斷增多,也是肯定了沾河林區近年來在生態建設、生態保護方面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