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金豆娘娘』黑土地上寫華章
2019-02-13 09:30: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彭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2月13日訊 『我在海南收豆子呢。』2月2日,當記者撥通李艷華的手機時,她正在三亞市保平村的南繁基地試驗田裡收大豆。

  在捧回2018『感動龍江』年度人物獎杯的第二天,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李艷華就乘坐最早一班航班飛到海南,繼續一名育種專家的南繁試驗。

  『這個獎是社會對我們團隊培育的東生系列大豆品種的認可。』李艷華笑著說。『金豆娘娘』是豆農們給她的最高贊譽。28年來,她培育了十多個優質大豆品種,單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推廣應用面積已達5000多萬畝,累計增產大豆超20億斤,為農民增加效益40多億元。

  癡心育種豆伴人生

  通過李艷華發來的短視頻,記者看到,在她臨時租住的住所裡,金燦燦的黃豆和黑色大豆分裝在大小不同的透明袋中,每袋上面都用紅色或白色標簽標著收獲日期、品種和性狀等,足有上百袋。

  『過了正月十五收獲完最後一批,我們能帶回去2000斤、數千份大豆試驗材料。』李艷華告訴記者,她已經記不清這是在南繁試驗基地度過的第幾個與豆為伴的春節了。

  李艷華1966年出生在『大豆之鄉』海倫市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家裡幾代人都以種大豆為生。『由於冬季寒冷,在黑龍江培育一季大豆需要一年,而在海南冬天就可以培育一到兩季大豆。』李艷華說。為了縮短育種時間,幾乎每年秋收過後,她都把種子帶到海南『避寒』繁育,第二年春季再把培育的種子帶回黑龍江繼續試驗。

  最初,為節省有限的科研經費,李艷華常常坐近50個小時的火車硬座往返在我國版圖上最北至最南的兩省之間。累了、困了時,晚上就躺在硬座下面睡覺。

  海南是度假勝地,可李艷華卻沒時間享受。她常常住在試驗田旁臨時搭建的棚子裡,24小時守著大豆秧苗。『一方面是方便查看育種細節,另一方面也是擔心種苗被損壞。』李艷華說。

  紮根田間碩果累累

  李艷華不是農民,在田間地頭的時間卻遠遠長於一般的農民。

  大豆花期短,一天中能進行雜交試驗的時間也就兩三個小時,又多集中在早上。為了多進行幾個品種的雜交試驗,李艷華往往凌晨兩三點鍾就要開始准備。

  雖然農民種地都用上了大農機,李艷華進行大豆雜交實驗卻很『傳統』,需要純手工收割、脫粒和分類。收獲季節,她坐在地上篩選裝袋,每一個豆莢、每一個豆粒都反復觀察。『耽誤了一個數據,一年可能就白乾了,所以要特別細心。』李艷華說。

  『懷胎十月,就能生孩子了,育種比孕育孩子難十倍。』李艷華笑稱。從第一個品種開始培育,到有了第一個通過審定的品種,她用了整整10年。

  如今,李艷華研發的東生系列品種,畝產400斤左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高緯度地區大豆品種較為單一的問題,為種植結構調整儲備了不少好品種。

  由於『在解決關鍵技術問題、推動技術創新方面取得較好成果』,2017年李艷華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關鍵技術人纔』。

  不忘初心『豆』寫華章

  為專心育種,李艷華曾拒絕企業十倍高薪邀約。科研資金緊張時,她曾拿出自己的工資做科研。盡管如此,她開辦講座、傳授種豆知識、坐著拖拉機下鄉去解答農民疑問,從不講報酬。在她看來,『只要走在這條路上,就有責任乾好。』

  從1991年到中科院海倫農業生態實驗站的第一天起,李艷華就確定了目標:培育適應東北高寒地區種植和加工的優質大豆品種。為著這一初心,28年來,她放棄了很多去大城市工作的機會,一直堅守在小小的實驗站裡。

  『我老感激了。』海倫市向豐村農民王淑艷說,『我種的東生品種,每公頃能增收2000元左右。』李艷華培育的東生系列,審定的已到10號,而沒審定的品種也已被豆農們『搶』去廣泛種植。由於蛋白含量高、加工品質好,東生系列還成了加工企業的搶手貨,永和豆漿、走出國門的五大連池礦泉豆腐等品牌都以東生大豆作原料。

  『我們是大豆的故鄉,就應該研發出最好的大豆種子,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李艷華堅定的目光中凝聚著滿滿的自信。

責任編輯:李玥

【專題】2018感動龍江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