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8日訊(記者 崔昕 楊帆) 今年3月3日是第二十次全國『愛耳日』,今年的主題是關愛聽力健康,落實國家救助政策。東北網聯合黑龍江省殘聯開展『關愛聽力健康』系列訪談,宣講耳科及聽力保健知識,增強民眾愛耳護耳意識。26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喉科二病房主任張天虹做客東北網訪談間,就新生兒聽力篩查問題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不重視新生兒聽力篩查可能會錯過治療黃金時間
通常認為,3歲以前是聽覺發育和語言發育最快和最關鍵時期,而新生兒聽力篩查對先天性耳聾患兒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具有重大意義,一部分通過聽力篩查最終診斷為不同程度耳聾的患兒經過助聽器或人工耳蝸的乾預,言語發育跟正常兒童幾乎沒有差異。
張天虹說,2004年衛生部下發文件,正式將『新生兒聽力篩查規范』納入到《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規范》。聽力是新生兒聽覺感受和語言學習的重要前提,聽力障礙直接影響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1歲以內的寶寶出現聽力障礙不易發現,往往因錯過最佳治療時間而致聾致啞,家長們應該重視新生嬰兒聽力篩查,盡早發現,盡早治療。
聽力篩查結合基因篩查 全力彌補漏診情況
新生兒聽力篩查是在新生兒出生後自然睡眠或安靜的狀態下進行的客觀、快速和無創的檢查。『在寶寶出生後48小時到出院前天進行聽力「初篩」,初篩未通過或者存在聽力障礙高危因素的寶寶在出生42天內要進行聽力「復篩」,如果復篩仍未通過的寶寶需要在3個月內到專業的聽力診斷中心進行聽力學的診斷並遵醫囑進行隨訪。』張天虹說。
聽力篩查存在一部分漏診率,尤其對於遲發性耳聾或藥物性耳聾敏感度較差的新生兒,因此在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基礎上融入耳聾基因篩查,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新生兒聽力篩查的漏診情況。『耳聾基因篩查一般在新生兒出生時或出生3天內采取新生兒臍帶血或者足跟血進行。現階段發現的耳聾基因有300餘個。』張天虹說,新生兒耳聾基因篩查主基因篩查的結果報告形式也是類似聽力篩查,以『通過』和『未通過』來表示。
新生兒聽力損失病因多治療手段分兩類
導致新生兒聽力損失病的因素主要包括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遺傳也就是基因問題。環境因素包括早產及低體重:妊娠不足37周產出的新生兒;體重不足2500g;高膽紅素血癥;耳毒性藥物;聽覺創傷:分娩過程中受到的創傷如缺氧、產傷;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等等。
醫學乾預與聽力補償、重建是治療新生兒聽障的主要手段。『在新生兒和嬰幼兒時期,耵聹過多且難以自然排出,可阻塞外耳道。必須要清除外耳道耵聹。』張天虹說,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采取藥物或手術治療;先天性外耳及中耳發育畸形可彩玉骨導助聽器,BAHA,骨橋等方式進行醫療乾預;對於永久性輕度、中度和重度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患兒需要選配助聽器;久性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患兒則需植入人工耳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