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哈爾濱
搜 索
發揮資源優勢建設美麗村寨
2019-03-01 09:18:2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3月1日訊 在我的家鄉尚志市東南部虎峰嶺下,有這樣一個朝鮮族村,景色秀麗,百姓富足,整村處處洋溢著濃郁的朝鮮族文化氣息。這就是我省被國家民委命名掛牌的『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之一——新興村。全村佔地面積58平方公裡,居住人口330戶,874人,朝鮮族佔90%。新興村自建村以來就有種植水稻的傳統,近10年間,新興村通過建立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放大水稻產業優勢,同時挖掘和彰顯朝鮮族傳統文化,打造朝鮮族特色村寨,村容村貌和百姓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昇。2018年,新興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比全省預計民族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4萬元高出近1倍。村集體資產超過2000萬元。村內文體廣場、門球場、老年協會等活動場所齊備,道路全部實現硬化。新興村同時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休閑美麗鄉村。近10年間,新興村從一個普普通通的民族村一躍發展成遠近聞名的特色村、產業村,其發展軌跡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和思考,一些經驗值得借鑒。

  科學的規劃,發揮了指引作用。2014年,新興村從改善人居環境、美化村容村貌、建設美麗鄉村、突出朝鮮民族特色著手,按照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求,對村寨總體發展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規劃,將整村建設規劃為居住區、商服區、旅游區、濕地保育區。規劃注重發揮新興村資源優勢,目的是將全村建設成為民族特色明顯、產業水平突出、百姓安居樂業的新型農村。科學的規劃為新興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014年,新興村爭取近千萬元資金對中心村現有98棟房屋和主街兩側農戶庭院圍欄和戶門進行朝鮮建築風貌整體改造,住房磚瓦化達100%,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5平方米,室內廁所普及率達到90%。隨著村容村貌的改善,民族文化資源優勢逐步突顯,使民族旅游產業逐漸起步。在村入口處建設了一座帶有朝鮮民族特色的牌樓式大門,作為新興朝鮮族村標志性建築。在中心區修建村內河,配套建設荷花池,同時建成綜合服務中心與農業科技體驗園、采摘園等項目,提高了新興村的旅游可進入性。目前,新興村基礎設施完備,全村帶有濃郁的朝鮮族特色,朝鮮族特色餐飲、傳統食品制作也成為吸引游客的因素,為民族旅游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調研訪談中經村民估算,2018年全年到新興村旅游近5000人次,收益超過10萬元,旅游產業正在成為新興村一個新的收入增長點。

  水稻種植傳統優勢充分發揮。新興村按照『種植虎峰嶺下冷水田,發展朝鮮民族優質米』的思路,充分發揮新興村水稻種植傳統優勢,打造標准化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統一購銷農用物資、統一安排生產計劃、統一生產技術規程、統一產品加工銷售、統一組織基礎設施建設、社員分戶經營『五統一分』的管理機制,把標准化和質量控制技術推廣普及到每個農戶。2014年開始,合作社又聯合周邊錦河、昌平、興安3個村的合作社組建了水稻聯合社,統一管理的水田面積由原來的6110畝增加到10000畝。合作社注冊了『門前地』大米商標,申請了綠標。通過發展壯大合作社,提高了新興村水稻種植的產業化水平,推動了這一優勢產業進一步發展。

  通過調研,我對新興村下步發展有這樣幾個想法:

  一是要注重吸引村民回流,奠定發展的人力資源基礎。朝鮮族村人口流失情況較為嚴重。在下步發展中,應當通過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發展壯大村級經濟,廣泛吸引村民返鄉居住、創業,集聚人氣,讓越來越多的村民投身於村莊的建設中,為新興村發展奠定人力資源基礎。通過近幾年的建設,新興村的發展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特別是在國外務工的村民,通過網絡等載體看到家鄉的變化後,紛紛回鄉捐款、捐物或返鄉居住。

  二是挖掘旅游資源,找准旅游產業發展定位。建設成功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天然就具備發展民族旅游業的前提因素,但是如何將發展旅游業的前提轉化為實際,需要認真找准自身定位。新興村處於大亞布力黃金旅游帶的中間,上有亞布力滑雪場、雪鄉,下有虎峰嶺、橫道東北虎林園等著名旅游景區。要借助地緣優勢,大力發展民族旅游、自然生態旅游。首先,需要積極立足省、市、縣旅游發展脈絡,將自身旅游產業的發展融入到大環境中。其次,要立足現有,建設能夠吸引人、留住人的旅游項目。第三,要做好宣傳,放大自身優勢,特別是文化資源、綠色食品資源等已經初具規模的優勢,讓更多的人了解新興,到新興來走走看看。

  三是深化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增加水稻產業的附加值。新興村水稻產業已經初具規模,但也面臨進一步發展壯大的瓶頸。水稻產業種植結構需要拉長產業鏈,增加稻米產品的附加值,向水稻精深加工方向發展。要不斷降低初級產品的比例,提高精潔米等高端米產品的比例,借助龍江大力推介有機綠色大米的良好契機,增加新興村『門前地』大米品牌的認知度。一方面,要通過自身的謀劃和努力,積極探索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並通過『互聯網+農業』等模式,利用新型媒體進行特色優勢產品推介和銷售;另一方面,通過相關部門加強對鄉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指導和扶持力度,降低產業結構調整有可能會帶來的風險,從政策和資金等多方面給予支持。

  希望我省有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出現,展示北方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的同時,帶動群眾勤勞致富,助力龍江新農村建設和全面振興發展。

  省民宗委孫志宏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