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日訊 堅持以『第一精力』抓『第一產業』,始終把促農增收牢牢抓在手上,去年一年,牡丹江市通過大力實施精品農業、綠色經濟、三產融合發展等舉措,多項惠民政策紅利不斷顯現,全市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8458元,繼續領跑全省。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堅持以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工作主線,以加快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目標,以市場引領為導向,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精品農業,持續優化農業結構,充分激發農民創業致富的內生動力。過去一年,全市玉米繼續『瘦身』調減種植面積7.7萬畝,調增大豆種植面積32.7萬畝、『兩果一藥』種植面積12萬畝,蔬菜種植面積增至52萬畝,新建續建了穆棱綠蔬、寧安慶雨、寧安利民等一批設施基地,有效帶動了特色農業面積與效益的雙提昇。
改變以往『種』和『賣』的簡單組合,一直以來,牡丹江市還堅持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民持續增收。去年一年,全市新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1個、產業化龍頭企業10家,重點培養了海林恆源農林產業園、康師傅脫水蔬菜等新型加工業態,這些蓬勃興起的新型經營主體成為拓寬農民銷售渠道的『領頭雁』。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還要在營銷上發力,引導農民適應電商銷售新趨勢,通過大力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設,全市已建成益農信息社870個,有效推動了『互聯網+農業』發展,全年全市農產品網上零售額增長了20%,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下一步,牡丹江市將從突出綠色特色提效益,強化集成營銷增收益,推動科技創新強支橕,鞏固擴大『綠特林外』四大優勢,推動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現代農業『三大體系』。同時,他們還將強化項目支橕,圍繞『旅游+』、『兩頭兩尾』等領域謀劃生成一批延鏈、補鏈、擴鏈、強鏈型產業項目,積極打造全省『互聯網+農業』先導區,讓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成為農業轉型發展的新引擎,持續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