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4日訊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金融的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金融改革之路越走越寬廣,金融『活水』為黑土地上經濟社會發展釋放更大能量。對於佳木斯來說,每一項創新與嘗試,金融的獨特意義和價值被實踐印證,被時間銘記。
2016年起,中國人民銀行將差別准備金動態調整機制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MPA)。MPA成為『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的金融調控政策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銀行佳木斯市中心支行貫徹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保持轄區信貸規模持續穩定增長。2018年,下擺再貸款21.56億元,對符合條件的5家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和7家農行三農事業部執行比正常低1?2個百分點的優惠存款准備金率,釋放資金2.33億元,保持金融機構流動性合理穩定,促進了信貸規模持續穩定增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強。同時,不斷完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增強評估對銀行機構的引導作用,防范法人金融機構系統性風險。
一系列創新舉措快馬加鞭,金融創新力度不斷加大,『量體裁衣』服務民生,供血供氧實體經濟助力高質量發展動力越來越強。
全力支持金融精准扶貧,助力我市脫貧攻堅工作取得實效。2018年,下擺扶貧再貸款7.91億元,帶動金融機構發放個人經營和產業類扶貧貸款12.19億元,較年初增長17.44%,高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13.4個百分點,惠及貧困人口3.22萬戶,其中:扶貧小額信貸4.97億元,支持貧困戶0.9萬戶;涉農產業扶貧項目貸款4.08億元,帶動貧困戶0.9萬戶;光伏扶貧3億元,帶動貧困戶1.15萬戶。
深化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探索土地抵押物處置方式,『第三方托底回購』模式被寫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關於『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有關事項的通知》,供全國試點地區學習借鑒。
通過創新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社會資本服務模式,引入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來分擔風險降低成本,形成了政府土地流轉平臺與社會資本擔保服務共同發展的格局,為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提供了有益探索。
『公農商』土地經營權反擔保貸款模式。銀行機構與當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集團合作,形成『銀行信貸+農業集團+農戶土地』的信貸模式。龍頭企業和旗下農資經銷商為銀行貸款的農戶提供『雙重擔保』;農戶以自有土地承包經營權折資入股,加入企業主導建立的合作社,並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抵押給生產資料經銷商,作為反擔保;龍頭企業與合作社簽訂糧食訂單收購合同,采取基地土地統一用種、用藥、用肥,農機集中作業標准化生產等手段,提高稻米產量和質量實現了農戶、企業、銀行的三方共贏。
『流轉平臺』土地經營權循環貸款模式。為簡化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手續,方便農民貸款業務,金融機構創新開辦了一次授信,三年循環使用貸款模式。在這個模式中,農戶將土地經營權在縣農村合作經濟管理局登記後,以土地經營權作抵押,金融機構對農戶直接授信三年。三年內,農戶可以隨還隨貸,不再辦理登記、抵押手續。貸款到期後,若農戶未按約定償還貸款,金融機構有權按合同約定對抵押的土地經營權進行流轉,流轉收益償還貸款本息。
服務小微企業動力增強,民營經濟實現持續穩定發展。多層次召開專題座談會,面對面傾聽銀行機構工作中的困難和政策訴求,點對點開展中小企業金融服務調研督導專項行動,一對一把脈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深度挖掘制約中小企業融資的癥結和痛點,傳導金融支持民企小微『新政』,落實金融支持措施,促成貸款發放。
2018年,共組織參與各類中小企業調研對接17次,參與企業102戶,簽訂授信合同42戶,發放貸款2.51億元,促進全市小微企業貸款餘額達146.34億元。同時,重點破解銀行機構『唯擔保抵押物論』貸款經營理念,加快推進雲稅貸、微捷貸等信用貸款產品發放,貸款餘額3842萬元,較年初增長368.5%,實現業務破冰與快速發展。目前,全市小微企業信貸產品創新餘額達2.67億元,同比增加8.1%,受益企業193戶。
潮平岸闊,浪迭潮湧。金融『活水』澎湃向改革要動力、靠改革挖潛力、以改革增活力。再思考,總結我市金融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再出發,展望佳木斯金融改革的新未來。站在新征程上,我市正以鏗鏘有力的步伐,奮勇前行,把更美好的發展機遇迎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