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哈爾濱
搜 索
『深圳時間』給予我們的『新變』 訪哈爾濱新區管理委員會主任王鐵立
2019-03-18 09:28:44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井洋 韓麗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編者按

  深圳,哈爾濱。一南一北兩座城市,因區域對口合作的國家戰略而緊緊牽手。深哈合作,讓哈爾濱有了近水樓臺觸摸深圳這座創新之城脈動的先機。正在深圳市掛職的哈爾濱市8名區縣(市)黨政一把手,置身改革開放最前沿,為全市解放思想推動高質量發展尋求『破題』的『深圳方案』。歷時5天采訪,記者走進深圳光明區、福田區、羅湖區、前海管理局、鹽田區、坪山區、龍華區和大鵬新區,跟隨8名掛職乾部忙碌的腳步,分享他們『深圳時間』的所思所想所悟。

  黑龍江日報3月18日訊 初春的深圳,木棉紅碩,花團錦簇。2月28日下午,坐落於深圳市福華路上的大中華文化廣場的深圳市特區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會議室內,一場高層次的項目論證會正在舉行。大屏幕投影上,1.53平方公裡的核心區內,展示中心、總部辦公、研發辦公、配套物業等整體或局部的規劃和建設方案,正在接受與會專家的點評。由高力國際、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院、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等單位的項目負責人分享和展示的,正是哈爾濱(深圳)產業合作園區產業項目及物業布局的相關規劃。這片被精心規劃的土地遠在3000公裡之外,正是哈爾濱新區與深圳對接,通過深哈合作『拿來』深圳制度性成果,在哈爾濱新區開展飛地經濟合作的有益嘗試。

  哈爾濱新區管理委員會主任王鐵立在深圳掛職4個月來,多次來到深圳市特區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深度研討,推動落實深哈合作的首個飛地經濟項目。該項目由哈爾濱新區與深圳市特區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攜手,立足兩地優勢,學習借鑒深汕合作園區、深廣合作園區成功經驗,以『飛地』為突破口,引入深圳的管理團隊,拷貝深圳的體制機制。『我們不單要引進項目,還要引進相應的體制機制。某種意義上來說,「飛地經濟」不僅是一個項目,更是一項改革措施。』王鐵立把這種嵌入式的改革,稱為深圳模式的『帶土移植』。

  去年10月23日,哈爾濱市第二批掛職乾部、8名區縣(市)黨政一把手抵達深圳當天,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站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新起點上,身臨其境感受特區脈動的激情,王鐵立感觸頗深。『哈爾濱市選派兩批委辦局和區縣(市)正職乾部在深圳掛職半年,可以看出市委對標深圳、解放思想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心,這個行動本身就是一次思想解放。』

  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思想觀念洗禮

  記者:此次在深圳光明區掛職區委常委,為期半年的掛職時間已經過半,置身改革開放最前沿,對『深圳經驗』有哪些新的感悟?

  王鐵立:這次到深圳掛職采取『訂單式』,可以隨時調研參與任何分工的工作,身臨其境,對深圳的工作節奏、機關乾部的精神風貌又有了全新、立體的感受。一個最鮮明的印象,就是機關乾部務實的態度、擔當的精神和創新的意識,新行政文化使機關乾部成為最大的創新團隊。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服務市場主體上創新,對創新的包容,對創新的理解,每件事情都用創新的思維進行思考,解決問題,提出方案。新行政文化的培育與建設服務型政府相輔相成,體現在明確政府和市場的界限,堅持服務中體現管理,而不是管理中體現服務。

  深圳的頂層設計與微創新有機結合、相互促進,成就了高效高質的『深圳模式』。我們8名掛職乾部都分別就深圳出臺的各種文件、政策、法規進行了梳理,像我在光明區,已梳理了70多個規范性文件,包括機關運行、產業發展、城市建設等分類非常清晰,而且每一部規范性文件都有可操作的細則,建立了『工具箱』。

  深圳通過這種公開、透明和包容的制度和政策的安排,形成了充分市場競爭的環境,市場要素得以充分的聚集,市場主體在充分競爭中形成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又引領著產業的發展方向,支橕著進一步的創新和發展,同時,企業在發展中又提出了新的政策的需求,政府在給與回應中,使制度層面和政策層面的基礎進一步夯實。相比於發揮戰略作用的頂層設計微創新發揮出了不可替代的戰術作用,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復制性,它更貼近企業和百姓,更貼近基層,讓大家更有獲得感。正是微創新的『潤滑劑』作用,使得宏觀戰略得以有效落實。

  對標深圳模式打通改革痛點

  記者:對標深圳的營商環境,哈爾濱新區找到了哪些可以快速『復制』的經驗?

  王鐵立:掛職到深圳的第一個月,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深圳構建了非常完善的涉企服務體系,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大部分問題是通過企業服務中心協調解決的,大家一致認為復制該模式對改善營商環境將起到重要作用。經充分調研,我們決定率先在所在區縣復制試點。目前,我們8個區縣(市)的企業服務中心試點工作均已展開。在深圳,企服中心下托企業上連政府,通過企服中心,企業的需求能夠迅速傳遞到政府部門,政府部門又能根據企業的需求不斷修正政策和工作方法,形成一個良好的氛圍。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是深圳發展的重要保障,深圳的企服中心就是支橕營商環境的重要要素。

  我們分別組織專班與深圳市區相關部門對接交流,認真學習深圳以深化改革和制度創新為引領,切實提高政務服務能力、企業服務能力、要素供給能力、人纔保障能力和法治建設能力,借鑒深圳打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成功經驗,結合我省出臺《關於重塑營商新環境的意見》、《黑龍江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我們深入研究優化營商環境的制度體系和政策體系,如通過引入專業化服務機構,探索制定哈爾濱營商指數、開展營商環境評估、定期發布營商環境白皮書等舉措,爭取把這些做法早日落地。

  同時,以『飛地經濟』為示范,大膽復制深圳經驗。積極探索『1+N』產業扶持政策體系,新型規劃用地M0、招投標評定分離等做法,以實際案例推動深圳經驗在哈市落地生根。目前,哈爾濱新區江北一體發展區規劃面積26平方公裡(封閉管理1.53平方公裡)的哈爾濱(深圳)產業合作園區建設工作正在穩步推進,起步區科創總部項目力爭今年開工。

  大灣區背景下深哈合作新坐標

  記者:深圳作為『大鵬展翅』的地方,一直勇立改革開放的潮頭。如今,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戰略、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創新引擎,為深哈合作將帶來哪些新的發展機遇?

  王鐵立: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消息一出,不僅為珠三角九市的發展帶來了福音,也為我們融入大灣區創造了歷史性機遇。深圳融入世界一流灣區、打造一流產業帶和產業集群的產業布局和制度安排,都為哈爾濱提供了難得的共享機會,我們必須緊緊把握住這個窗口期。要結合實際,學就要學最新的、學就要學最優的,大灣區建設背景下,要找准新的坐標定位。『9+2』城市群之間的制度建設、政策扶持、要素流通、創新引領、資源配給都將對哈爾濱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重要借鑒。

  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最具競爭力的核心城市,隨著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深入,深圳將繼續扛起對標國際化的大旗,不僅貢獻財政收入、人纔技術,更為重要的是不斷地將新經驗、新做法、新模式輸出給全國各地,我們要主動對接、主動融入,充分發揮市場和資源優勢,深度剖析深圳模式特點,立足實際,化為己用,利用東部、東北兩個市場,南方、北方兩種資源,充分結合,形成深哈兩市合作共贏的契合點。

  我們這段時間積極投入到深圳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相關工作當中,認真學習大灣區規劃先行、互聯互通、協同創新、共建共治的好經驗、好做法,力爭第一時間學習、第一時間結合實際復制。

責任編輯:李玥

【專題】哈爾濱新區:『新』字當頭 蝶變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