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3月27日訊 一組數據見證了佳木斯高新區不斷發展的腳步:2018年專利申請量達到174件,同比增長46.8%;園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6家,省級專利優勢企業26家;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4.68%,稅收同比增長60%。
一系列榮譽見證了高新區奮進的步伐:通過科技部國家級高新區審核,被省知識產權局授予『黑龍江省知識產權試點園區』榮譽稱號,標志著佳木斯高新區知識產權工作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近年來,佳木斯高新區管委會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於『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精神和知識產權工作的安排部署,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提昇園區企業知識產權綜合能力。
完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
高度重視,完善管理機制。2018年是創建國家級高新區的關鍵之年,按照『以昇促建』原則,以『四制兩化』為核心,高新區全面深化機制體制改革。全員包保,實行網格化管理。在全區范圍內,采取主要領導負總責,具體人員分工負責的方式,全員包保企業,包保領導和員工每月定期赴包保企業了解知識產權工作開展情況,形成『網格化』管理形式,為企業知識產權服務提供組織保障,確保知識產權工作全覆蓋。
制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出臺《知識產權資助獎勵辦法》,分為四個方面、九條,從企業知識產權規范化管理、知識產權申報、專利成果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進行不同程度的資助,激發企業自主創新熱情。
深入謀劃,制定實施方案。以規劃為准繩制定全區知識產權工作『三年行動計劃』,按照時間表和路線圖開展工作。同時還將知識產權工作納入季度園區企業調度會的重點內容進行分析,幫助企業共同解決難題,逐步形成了結構合理、效能顯著的全區知識產權管理體系。
搭建知識產權服務平臺
提供孵化平臺。積極指導園區企業建設眾創空間和孵化器,通過孵化平臺為入孵企業和園區多家企業研發和知識產權創造提供支持和服務,逐漸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企業。高新區成立的天鴻孵化器是全省第一家民營企業自建的新材料專業孵化器,華成機械建立了園區第一家綜合式民營企業孵化器,目前,入孵科技型企業已達30家。
提供成果轉化平臺。與哈工大、佳木斯大學合作,依托大學的科研優勢和民間資本成立佳木斯市工業研究院,從十七個方向進行產學研合作。與佳木斯大學科技園合作,共同建立了產學研研發平臺,利用科技園資源優勢提供技術支橕,進一步推進科研項目與企業發展間的成果轉化。
提供培訓平臺。針對知識產權是高企認定、省級專利優勢企業創建等工作的瓶頸環節,積極做好政策宣傳和引導工作,沈到一線、送到企業,及時將國家、省、市優惠政策傳達到企業。針對企業需求,多次召開專題培訓,去年,省知識產權局還派員來到高新區送服務、搞培訓,通過培訓不斷增強企業負責人的知識產權創造和保護意識。
提供產學研合作平臺。根據企業需求及時與省、市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對接,幫助園區科技型企業實現產學研對接和技術合作,及時解決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截至目前,園區已有30餘家企業與各級科研院所簽訂合作協議,通過產學研合作,企業不斷提昇自主創新能力。
提供服務平臺。針對企業缺少專業人纔的情況,注重企業內人纔培養,目前,已有多位熟悉業務的企業人員正在積極報考專利代理資質,並積極為企業申報項目提供服務,通過專人服務迅速提昇企業專利申報熱情,通過聯動效應能夠更好地為企業提供專利挖掘、布局等平價服務。
創新推動企業快速發展
將企業產品研發、新項目建設、技術改造昇級、提質降耗都采用高新技術,突出創新點,指導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挖掘創新點,形成專利保護並適時進行轉化。
園區通過推動知識產權工作,不斷激發企業內生動力。迪爾制藥機械2018年度授權的3個專利全部實現轉化,年度收益達到1500萬元;重興機械研發的新型高速高承載能力橡膠履帶已與國內一所交通學院簽訂合作協議,成為園區軍民融合企業的代表;陽光農機通過成果轉化生產的水田重型滅茬專用犁和運苗車割曬機科技含量國內領先,一定程度上解決焚燒秸稈問題,產品收益已過千萬元;新昌液壓件公司研發出液壓及自控裝置,產品由過去的每件1700元提高到現在的每件5000元,並且今年昇為規上企業;葵花藥業集團小兒麥棗片經過科技創新由原來單體收入幾千萬元,現已過億元;華宇烘乾通過購買的形式獲得種子烘乾裝置和乾燥裝置的專利,並進行應用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