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3月28日訊 從『盆景』到風景,綠色發展與人民福祉緊密相連,綠色發展理念在北安市東勝鄉蔚然成風。一年多來,北安市東勝鄉堅持把整鄉推進試點作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載體,作為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深入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發展模式,推進農業由增產增效向提質增效變革。
東勝鄉依托生態類型和農業發展優勢,編制全鄉農業綠色發展三年規劃和實施方案,確立『一體、三區、六大基地』的現代農業綠色發展新思路。『一體』是在烏裕爾河上游寒地水稻核心區建設農業田園綜合體一處;『三區』以『三三』輪作、米豆兩區輪作為基礎建設5萬畝土地輪耕示范區、1萬畝綠色蔬菜生產示范區和3萬畝寒地水稻高標准種植示范區;『六大基地』是萬畝稻蟹種養、綠色富硒水稻種植、綠色非轉基因大豆生產、綠色棚室蔬菜采摘、綠色生態養殖、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2018年,全鄉落實綠色種植面積14.21萬畝,佔全鄉總面積的82.5%,其中綠色大豆9萬畝,玉米3萬畝,綠色富硒水稻、蟹稻各1萬畝,綠色雜糧1000畝,露地蔬菜及棚室蔬菜1100畝。蟹稻綜合種養成為全省典型。
利用物聯網對水稻生產實施全程跟蹤管理,確保產品質量可追溯。推廣大豆大壟窄行密植、水稻大棚旱育稀植等農業新技術12項,推廣大豆高蛋白品種2個,優質水稻品種1個。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措施。實施化肥、農藥、除草劑減量行動,落實『三減』面積6.5萬畝。強化秸稈綜合利用,秸稈粉碎還田達2萬餘畝,推進秸稈固化壓塊燃料化利用,投資200萬元建成秸稈壓塊站1處,安裝節能鍋爐350臺。開展村屯環境綜合整治,投資150餘萬元配備垃圾收集車、鏟車,增設垃圾箱300個;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在鬧龍河水庫周邊村屯修建環保廁所1000個;加強畜禽糞便污染治理,建成堆肥點5處。
目前,東勝鄉謀劃推進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建設,實現旅游與農業的有機融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全鄉擁有『阮氏北麟』西瓜、『龍豆』富硒大豆、『龍豐谷』富硒大米、『蟹稻米』『老山頭』笨榨豆油注冊農產品商標5個,其中綠色食品標識2個。簽訂玉米銷售訂單3萬畝,大豆訂單5萬畝,實現與產業化龍頭企業有效對接。利用『北安優特』電商平臺,省大米網北安分站、綠色農產品展銷會等平臺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通過開展田間博覽會、棚室蔬菜果瓜采摘、中秋『螃蟹節』、農民『豐收節』等活動,切實提高了本地綠色產品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