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1日訊 日前,全球奶牛蹄病領域最負盛名、最有影響力、規模最大的高水平國際會議在日本召開,作為我國唯一受邀作報告者,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動物科技學院『80後』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王建發,在會上發出了『中國聲音』,引得國外同行的贊譽。
王建發從八一農大動物醫學專業畢業後,在本校繼續讀了碩士,後來在吉林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懷著報效祖國的拳拳赤子之心,他放棄了到美國、荷蘭、英國等國一些高校聯合培養的機會,選擇回到母校任教。
因為搞科研,王建發鑽牛圈、進牧場是常事兒,接觸的多了,很多農牧民見到他都親切地叫他『牛博士』。就是這樣一位年輕的『牛博士』,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纔華,取得了一系列的非凡的業績——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兩項,省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和省博士後基金、首屆省普通高等學校青年創新人纔項目、北京生泰爾集團橫向課題各1項,參加『973計劃』等國家級項目5項,在研經費超過120萬元。發表SCI論文16篇,在第3屆『奶牛營養與牛奶質量』國際研討會和第11屆世界畜產大會作報告交流2次。
為解決養殖戶痛點『鑽牛圈』搞研究
初見王建發,他身上有著科研工作者共有的嚴謹、低調和靦腆,眼前的他讓人很難與農牧民聯系到一起。
王建發1983年出生於河北省邢臺市寧晉縣一個山村,2003年,他考入八一農大動物醫學專業。那時,大慶及周邊地區奶牛養殖較為普遍,奶牛疾病也時常發生。大三那年,他到林甸實習,發現那裡的部分養殖戶家、奶牛養殖小區的奶牛乳腺炎多發,但因采用抗生素治療導致牛奶被拒收,給養殖戶造成很大經濟損失,這讓他感到很痛心。一心想為養殖戶解決困難,更想在奶牛領域搞出點名堂的他,把關注點放在了研究奶牛疾病上。
在校讀研期間,他加入了學校武瑞教授團隊,專門從事中獸藥防控牛疾病研究。鑽研學問重在實踐、貴在積累,他邊學習邊實驗,邊研究邊積累。那段時間,他吃住都在牧場,有時一天也喝不上一口水,吃不上一口熱飯,經常半夜還在牧場上奔波,最長的一次在大慶星火牧場呆了兩個月。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陸續參與和開發研究出了防治奶牛乳腺炎、子宮炎、低鈣血癥等新型無抗生素獸藥制劑5種,並申報了3項國家發明專利。還向企業轉讓了4項生產工藝,開發了一種新型奶牛臥床墊料,大大降低了奶牛乳腺炎發病率,有效保障了乳品安全。
放棄出國培養機會回母校任教
2011年,他在吉林大學攻讀基礎獸醫學博士期間,受『三聚氰胺』事件的衝擊,我國牛奶質量安全水平亟待提高。當時,國家科技部組織實施了我國奶業領域的第一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牛奶重要營養品質形成與調控機理研究),考慮到學校承擔的研究任務對整個項目乃至保障我國牛奶品質的重要性,他放棄申請去美國等國家高校的聯合培養機會,決定留校開展這一研究。
項目執行期間,他解析了牛乳成分前體物生成與利用的關鍵物質代謝通路、信號轉導通路和神經內分泌調節機制,改進了奶牛氨基酸平衡日糧配方技術,構建了牛奶重要營養品質形成飼料調控理論與技術平臺。
他的研究成果在大慶周邊多個規模牧場及農墾牡丹江管理局、九三管理局推廣實施後,牧場牛奶營養品質達到了國際最高標准要求。項目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被國家科技報告系統收錄並獲發科技報告收錄證書,獲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
2013年末,王建發博士畢業,時逢黑龍江奶業在規模、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方面有了長足發展,他立志要『把學術理論應用到田間地頭,讓科研成果惠及千家萬戶』。畢業後,他選擇了回到母校任教,希望在大慶這片土地上,能在奶業研究和發展上有一番作為。
回校任教期間,學校在許多方面給予他扶持和支橕,成立了省牛病防治重點實驗室,他擔任副主任。他率領團隊在牛飼料添加劑上作了改良,研發了3種飼料配方,使牛乳蛋白含量從2.9%提高到3.2%,為全省十幾個規模化牧場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發揚『孺子牛精神』志在推進民族奶業振興
奶業是健康中國、強壯民族不可或缺的產業,是食品安全的代表性產業,是農業現代化的標志性產業和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戰略性產業。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奶業科技創新、加快推進龍江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已成為新時代奶業科技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
自大慶市中以奶牛產業合作項目啟動後,八一農大承擔了以色列牛病防治技術本地化任務,為王建發提供了充分施展專業纔能的機會。目前,他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奶牛乳腺健康和牛奶品質調控方面,他希望通過這些研究減少奶牛乳腺疾病、保障乳腺健康、提高牛奶品質、增強消費信心、振興民族奶業。
今年,他又申報了大慶市高新區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和大慶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的地方標准制定項目,都有望獲得支持。他堅信,通過學科集群和產業集群的聯合協同創新,我國奶業會得到高質量發展振興,在不遠的將來會有更多的中國技術、中國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王建發說,在新時代,作為一名老師和科研工作者,既要有『朝氣』,應該有蓬勃向上的工作熱情;也要有『闖氣』,敢於創新,敢於作為;還要有『志氣』,在業務工作中展現個人價值和人生追求;更要有『底氣』,多學習多積累,為工作打好基礎。要用自己所學,讓更多農牧民致富,把自己的所學傳播給學生,發揚孺子牛的精神,用心教育人,用智引導人。相信有了這些,自然能成就一番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