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1日訊 『東北抗日聯軍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英雄部隊,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前身之一。它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民族解放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的革命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在牡丹江師范學院的思政課課堂上,教師們會不約而同地講起東北抗日聯軍的事跡,而將東北抗聯精神融入到思政教學中,更是讓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們近距離了解東北的『紅色文化』,這也是該校特色的思政課教學模式。
一直以來,牡丹江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不斷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在提昇教育教學質量上取得很大進展。今後,馬克思主義學院將從創新教學方法、加大力度培養教師隊伍、促進學院發展這三個方面入手,構建學院的特色精品思政教學體系。
思政課教師要
引導學生立鴻鵠之志
4月3日,牡丹江師范學院召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全省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我們進一步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和建設指明了方向。』牡丹江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賀彥鳳表示,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思政課教師承擔著神聖使命,必須始終保持家國情懷、仁愛情懷。教師本身就是學生身邊的現實『教材』和『案例』。教師的一言一行不僅直接對學生產生影響,也直接影響思政課的說服力與感染力。思政課教師心裡要始終裝著國家和民族,關注時代、關注社會,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用更貼近學生的語言、更喜聞樂見的形式、更貼近現實的案例,講出思政課要講的道理,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現實性和針對性。
東北抗聯精神
融入特色思政課
『牡丹江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東北抗日聯軍更是在牡丹江地區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2016年8月15日,中國抗聯研究中心在牡丹江師范學院掛牌成立,作為駐牡高校,我們學院創新將東北抗聯精神融入到思政課教學中,不僅加深了廣大學生對牡丹江的歷史文化了解,也通過這種「近距離」「接地氣」的方式,提昇了學生對思政課的喜愛程度。』賀彥鳳介紹,本科大學生必修的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馬克思主義學院廣大教師根據每門課程理論,通過引用東北抗日聯軍的事跡、融入東北抗聯精神來講解思政理論的內容和觀點,讓廣大學生深入理解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同時,馬克思主義學院還將東北抗聯精神不斷融入到實踐教學活動中,例如,組織廣大學生前往八女投江紀念館、『八女投江』殉難地參觀學習。另外,學院還因材施教,根據全校不同專業的學生開展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學生成立東北抗聯精神宣講團為牡丹江市各小學、各社區開展義務宣講;思政教師在音樂與舞蹈學院師生編創大型歌舞史詩《永不磨滅的信念》中給予理論支持與指導,使演職人員詳細了解東北抗聯革命史,深刻理解東北抗聯精神。
通過不斷的創新與發展,牡丹江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打造的思政學科在黑龍江省東南部地區形成自己的獨特優勢。
不斷改革創新
建設一流學科
據了解,牡丹江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政學科經過了4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為社會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復合型人纔,其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建設水平躋身省內及國內同類專業的先進行列,被評為省重點專業,國家特色專業。
談及今後的發展,賀彥鳳說,學院將從創新教學方法、加大力度培養教師隊伍、促進學院發展這三個方面入手,構建特色精品思政教學體系。在課程建設中,全體思政教師將按照『八個相統一』,不斷改革教法,結合網絡時代新特征多發展慕課、翻轉課堂等豐富形式,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在培養教師隊伍方面,學院將根據專業需要,積極引進高水平師資力量,建設精品教學團隊,以課程建設為核心,深入開展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進一步凝練學科研究方向、優化結構,形成一支有優勢和特色的科研創新團隊。擬組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團隊、『牡丹江紅色文化』研究團隊、『廉政文化建設』研究團隊等。同時,完善人纔建設制度和保障機制,繼續實施教師『自主培養計劃』與外來引進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優化師資的知識結構和學緣結構,提高教師的能力和素質。
而在學院發展上,馬克思主義學院將鞏固和深化現有建設與發展成果,力爭到2020年把本學院建設成內涵建設與外延發展並舉、本科生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並舉、教學科研並舉,特色明顯、優勢突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達到省內領先水平,形成本科生、碩士生的培養體系,具有較強的教學、科研、服務功能,辦學實力位居校內一流的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