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君亮和導師殷奎德。
理科碩士反串文科纔子
『懷青春之渴望,入璀璨之星河,追真理之腳步,探科學之奧秘。生命之無窮盡也,奧秘亦之。宏大乎如鯨如象,毫微乎如胞如核,天地使之然也。今文之將結,業之將終,餘心不勝感激。』
乍看這段文字,十之八九的人,都會認為是一學中文的纔子在『拽文』。
實際上,這是一位理科碩士生,在論文答辯現場,為恩師、為母校准備的感謝詞中的幾句。
一個廚師,把菜譜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會讓人感到奇怪,那是他的專業本分。可是,同時又能把兵法研究得相當透徹,就不能不讓人挑起大拇指,贊一聲『了得』了。
這位『兵法』了得的『廚師』,叫向君亮,是八一農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即將畢業的碩士研究生。

向君亮在答辯現場。
蓄謀已久的靈光一現
一個純粹的理科生,怎麼會有這麼深的古文功底?又怎麼會想到,用這種形式,來感謝師恩,感激母校?
通過采訪向君亮,記者找到了答案:他的這個舉動,既是『蓄謀已久』,也是『靈光一現』。
說『蓄謀已久』,是因為他的古文功底兒,是一點點累積起來的。
這個戴著眼鏡兒,稍有點『骨感』的大男孩,對文言文不僅『情有獨鍾』,甚至有點癡迷。迷的理由,其實非常簡單。
『文言文微言大義,簡練到了極致。而且韻律感極強,讀來朗朗上口。』
他有很多文言文書籍,《道德經》、《弟子規》這類的傳統經典,都是他的枕邊書。上完課,做完實驗,他就會到圖書館研究古籍,鑽進『古文』的海洋是他最大的樂趣。別人眼中枯燥的古文,在向君亮眼裡,卻是會跳舞唱歌的精靈。寫就這篇文章,其實是他的厚積薄發。
向君亮來自四川農村,今年2月份,他寒假在家,有一天去田野裡閑逛,看到桃花已開,想到東北那還是白茫茫一片。情景的對比,讓向君亮回憶起了在大慶上學的種種過往,從本科到研究生,七載光陰,學校的各個角落都遍布著他的足跡,而自己研究生也即將畢業,為什麼不寫點東西紀念一下呢,文言文又是自己的心頭愛,那就用文言文來寫論文的致謝詞吧。
深愛的母校,深愛的古文,兩者結合就是最好的謝意。
這,就是他的靈光一現。
回校後,向君亮空閑之餘就一直研究這篇致謝詞。撰寫論文時,感覺累了,就思考下致謝詞的布局、謀篇。遇到拿不准的詞,就查閱古籍、引經據典。
就這樣寫寫停停,又反復修改。耗時一個月,寫就這篇致謝詞。
恩師看到後非常感動
『於師之恩情,非寸草之心報春暉之恩能比,今於此叩謝,一謝先生於學術,於處世之教誨,二謝先生三載之殊遇,三謝先生生活之照料。』在這篇致謝詞裡,向君亮最感謝的便是他導師——殷奎德教授。
那麼殷教授對學生的這種舉動,又是怎麼評價的?
『向君亮說要用文言文致謝,我當時覺得形式比較新穎,可以嘗試,但看到文章後,真的很感動。』
一般論文的最後部分都是致謝詞,向君亮在寫作前提前和殷奎德教授溝通了寫作方式,殷奎德教授本以為只是形式不同,但看到全文也不免驚嘆:『向君亮真是用心了,這是個知道感恩的孩子!』
談及向君亮,殷奎德贊不絕口,如同一位父親談論著自己的孩子。『向君亮每天8點不到就到實驗室,永遠是最早出現的,最難得的是他能一直堅持下去,即使周末亦是如此。他還樂於助人,不僅幫助解答本專業同學請教的學術問題和學習儀器的使用方法,其他專業的學生也來者不拒。』
殷奎德對向君亮不僅僅是學業上的指導,在生活上也頗多照顧,由於向君亮家境貧寒,殷奎德時常給予經濟援助。向君亮馬上畢業,殷奎德還為他推薦了工作單位。
學生敬愛老師,老師愛護學生。這對師生的默契,就是對師生情誼最好的詮釋!
現在,向君亮的這篇千字古文,已在農大校園流傳開來。這個大男孩,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成了校園內『網紅。』
以下為致謝詞原文:
時己亥正月,春意萌然,南國之地,生機勃勃,早日桃花,遍滿山頭。然北國之際,銀裝素裹,唯有松杉,傲骨留存。憶往昔,自吾去蜀出關,求學於墾區黃埔,寒往暑來已七載,今當別離,實難捨難分。七載光陰,農大之於餘如故土,懷青春之渴望,入璀璨之星河,追真理之腳步,探科學之奧秘。生命之無窮盡也,奧秘亦之。宏大乎如鯨如象,毫微乎如胞如核,天地使之然也。今文之將結,業之將終,餘心不勝感激。
巍巍吾校,承困知勉行,積厚成器之訓,薈萃群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又曰: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餘,芸芸眾生之一,等閑之輩,三生有幸,拜之於師殷奎德門下,先生之於餘,如師如父亦如友,三載研究,心血浸透。吾本愚笨,而又跨科入學,門牆忝列。始入門,餘七竅通之六竅也,先生由零起,授之以漁,鞭闢入裡。師之課高級生化,堂上幽默風趣,新知由淺及深,再以道具、草圖配之,生等銘記於心也。及困,先生以課餘外域圖視之吾等,海參崴、烏克蘭,風土人情,美味佳餚,美人美景無不吸引。先生治學嚴謹,德高如山,常於細微處授以學術、處世之道。先生常教餘,格物致知,先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爾等為人處世,德為先,學術深淺次之。縱有五車之富學而無德,不為纔,不為用,與常人不如。本文綱要,皆結先生點滴之心血,先生之德纔兼備,吾等難望其項背,未來之日,餘必銘記先生之教誨,之殊遇,不求聞達於世人,但求細事巨微無愧於心,無過於人矣。及其斧正拙筆,字斟之,句酌之,晨昏弗懈。為學莫重於尊師,恩師循循以導,諄諄而教。於師之恩情,非寸草之心報春暉之恩能比,今於此叩謝,一謝先生於學術,於處世之教誨,二謝先生三載之殊遇,三謝先生生活之照料。
師母張興梅,人之賢母也。餘出身制藥,土化分析,無一通者。然師母,始於器材而終於分析,無不躬,吾心甚是感動。止於乎?未若也!師母行事,細心謹慎,對於事物,惜愛尤佳,以此,物必雖老而煥發,人視之而心愉悅也。師母之言行,餘無一不觀於眼而銘於心,銘於心而勵於行,受益終生。
春秋七返,難忘制藥。壬辰戊申,入百草園,乃遇姊黃玉蘭,此餘三生之幸也。玉蘭本為吾班之主任,因視吾等為弟為妹,故以蘭姐稱。農大七載,非蘭姐之照料,之幫助,之關愛,無今生。乙未初,隨其實驗,至丙申仲夏,一年有餘。此時段,餘理論、實踐突飛猛進,始入分子之門,植物之門,夯實後三年研究之基。蘭姐之關懷深感於餘,以大創帶進科研之門,之於研究生之時,如有難或遇挫,必問必尋。今將別離,七年之情非百二十字能述,餘在此叩謝。師劉權,未若大朋友也,基礎理論、操作,無不躬親以授;東北地理所之金劍,餘心甚是感激,西文之理法,科研之文輯,無不耐心指導,雖遠隔萬裡,仍細心授之,餘雖愚鈍,未曾棄也。制藥系之師孫躍春,帶餘入植物鹽鹼逆境之門,授以初識,而後光陰,亦是關照有加,窮盡吾生,不能忘矣;葛文中、李婧、賈桂燕、趙蕊師等,三年實驗,無論實驗之法或器材,無私援助,感動至極。
同窗之情,甚是難忘。師姐李建偉、宋燁,於科研思路、技法啟之;李洋洋者,數術之佼佼也,統計分析、軟件應用無不耐心講解,之於生活,與劉文靜、李琦、李芳、張瑩、張尚衛等,常伴左右,共享歡愉,平擔傷懮,三年之情,此生亦未窮!王佳琦、劉爽、李章雷、吳文斯、唐瑞禧、申永瑞等,於試驗之中盡力而助,心底點滴印。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自餘呱呱墜地至今,廿又六年矣,然今進不得衣錦還鄉,以光門庭,退未嘗趨庭鯉對,而事雙親,吾心甚是愧疚。鴉能反哺,羔羊跪乳,母上大人勤苦,面上紋路漸深,兩鬢華發三兩,兒雖多看而不語,心裡銘記也。父母養育之恩未曾敢忘,今兒朝南叩首,雖無以報得三春之暉,而心稍能安矣。向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