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5日訊(記者 孫英鑫)王宗林,哈爾濱第一工具制造有限公司磨工、高級技師,參與生產加工的多項技術成果獲得國家級專利,為公司創造上千萬的經濟效益,肩負著哈一工拉刀加工的半壁江山,是哈一工拉刀加工技術的領軍人物。

1962年出生的王宗林,1982年9月進入哈爾濱第一工具制造有限公司拉削刀具廠。2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王宗林一直在一線從事磨工工作。經潛心研究,反復論證,終於摸索出了一套加工榫槽拉刀鏟磨後角的工藝,實現了多年難以控制生產的難題。以前國內使用這種刀具,都需要國外進口,進口的刀具價格昂貴,訂貨周期長,現在已能實現刀具國產化,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資金。
工作中的王宗林精細生產,嚴把質量關。拉刀的商品價值小則幾千元,大則上萬元甚至幾十萬元,一旦出現廢品將給企業帶來很大的損失,經過王宗林的不懈努力,廢品指標的控制幾乎為零,每年為企業節約損失都在20萬元以上,他所生產的產品值得信賴。
憑著一股『拼、鑽』勁,及所掌握的各種成型拉刀的加工方法,王宗林在一線生產崗位上從一名普通的操作工人成長為一名能夠駕馭進口先進設備、屢創佳績的優秀崗位能手,引領著拉刀關鍵工序的班組工作。每當有新產品投入,技術人員與操作員工,都願意找他共同磋商,以便生產工藝更趨於科學、合理、順暢。
有一批軍工產品,在生產中存在著一定的技術難題,它的結構復雜加工難度大,這套刀共分為32把,32把刀共同參與拉削,最後一把精刀分為三個層次拉削,全刀齒形分為擴齒厚齒形,拉R齒形和正常齒形,這樣的加工難度很大。王宗林帶領工作室成員經過多次的實驗攻克了這一難題,取得用戶的認可,給公司帶來了年效益百萬。
一支獨秀不是春。王宗林所在的班組有很多都是學習了數控機床的操作,沒有普通平磨的操作經驗的員工,王宗林就為他們制定了培訓計劃,將所有的經驗都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他們,經過幾個月的培訓,班組成員徐銳等幾名成員,已經能夠獨立的操作普通平磨,讓大家體會到在實踐中成長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