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旁逸斜出的線索,只要專注地追蹤下去,哪怕付出10年韶光也無怨無悔。那麼,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它就會在大地初醒的地方,閃現出一道驚喜的光。黑龍江省雙鴨山市西溝超大型石墨礦的發現,就是這樣的一道光。它在歷經10年的偶遇、艱辛、質疑和堅守後,照亮了黑龍江省有色地勘局701隊的天空,照亮了每一個初心不改、匠心依舊的臉龐。今年2月,該項目榮列2018年度全國十大地質找礦成果,一時間,新華社等各大媒體紛紛報道。這是全國找礦突破的重大成果,也是自然資源人用奉獻和擔當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上的一份厚禮。
——題記
東北網4月19日訊(中國自然資源報記者 王彥 記者 霍梟涵)石墨是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也是生產石墨烯的重要原料。石墨烯被譽為『21世紀材料之王』,大到能源、生物、汽車、航空航天,小到手機柔性顯示屏、可穿戴設備,都有廣泛應用前景。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考察調研時就對石墨烯開發利用及發展給予了高度關注。雙鴨山市西溝石墨找礦大突破,為黑龍江省做大做強石墨新材料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資源型省份轉型提供了重要資源保障。同時,他們的探索和創新,對推進全國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也有重要啟示意義。

靈光乍現,慧眼識寶藏
談到西溝突破,得從10年前說起。
2009年,701隊在實施樺南縣永平崗岩金預查項目。項目負責人劉喜友像往常一樣,天一亮就帶采樣小組上山了。按照隊裡的要求,他們除了執行規范標准,還要自我加碼,人家采5個樣,他們采10個~15個,劉喜友也總是帶頭背最重的樣品袋。
天道酬勤,但老天似乎更喜歡用隱喻的方式,考驗你是否獨具慧眼。這天,他們在土壤樣品中發現一些采樣介質中含有灰黑色的東西,用手一摸滑溜溜的,像鉛筆芯。有人抖抖手上的灰走了,劉喜友卻緊追不捨。憑著多年的經驗,他感覺是石墨!為了印證猜想,他一邊查找資料、諮詢專家,一邊組織在該區域開展物探激電中梯測量工作。奇怪的事發生了,接收機接收到的信號很微弱。經進一步分析,他認定是含石墨地層引起的,並推斷這裡存在儲量可觀的石墨礦。
對項目部來說,這是不期而遇的驚喜。為了驗證這個推斷,劉喜友要求進行物探設計變更,然而一些業內專家並不認可。專家說,區域地質圖上工作區內幾乎沒有石墨礦體產出的地層,即便存在石墨,也是小規模的殘留體。一時間,項目陷入了僵局。
那些日子,劉喜友心頭像壓了塊大石頭。他召集項目部開會研討,現場勘查,晚上躺在床上睡不著,腦海裡一遍遍重現發現石墨的采樣點位置,思索下一步找礦工作的切入點。後來,經過驗證大功率激電中梯測量,同樣無法開展工作,他更堅信自己的判斷了,於是進一步向專家闡明情況,同時深入調查研究,最終在探槽施工中得到了驗證,發現了多條石墨礦體,提交石墨礦物量86萬噸,平均品位8.10%。他們用無可辯駁的事實,為石墨立項提供了依據。
2013年,他們調整方向,將石墨作為主攻礦種。之後,在石墨礦普查工作中,圈定自然電位異常8處,其中規模較大異常2處,經槽探工程揭露,均發現較大規模石墨礦體,與之前預查項目發現石墨位置一致,進一步驗證了此前的推斷。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項目前景看好,但繼續做下去,資金從哪兒來?正在大家一籌莫展時,一陣春風,吹融了寒冰,吹綠了西溝。
『2015年,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全面實施全省地質勘查3年專項行動。這項行動時間緊、任務重、責任大,有色局高度重視,精心組織,積極作為,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開展了「支部建在野外項目上」活動;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為開展綠色勘查提供可借鑒的經驗。特別要說的是,這個項目的順利實施,與時任黨組書記、局長張財,701隊老隊長冷春陽等同志的辛勤付出分不開。』局黨委委員、分管地質勘查工作的副局長閆鎮海告訴記者。
鑒於西溝石墨礦普查成果突出,原省國土資源廳將其列為專項重點,並投入省地勘專項資金1014萬元。對此,701隊黨委書記陳佩鋒深有感觸:『省委省政府給政策,廳局領導大力支持,有色局黃殿瑛副局長兩次前往西溝項目現場指導,閆鎮海副局長更是幾乎跑遍了我們的項目,組織專家現場會診把脈,還在質量管理等方面提要求、指路徑,對西溝找礦突破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017年,為了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項目再次申請延續,並再獲483萬元專項資金。在陣陣春風吹拂下,項目部的小伙子們更是鉚足了勁,加班加點,忘我工作,2017年底,他們提前完成了全部野外勘查工作,次年8月完成了儲量評審及備案。
經評審,西溝石墨礦為沈積變質型石墨礦床,屬大鱗片晶質石墨;全區共發現晶質石墨礦體62條,提交工業礦體(333)+(334)石墨礦石量33551.19萬噸,礦物量2337.61萬噸,平均品位6.97%,總剝采比1.69?1,達到超大型礦床規模;而且,該區域資源分布集中,埋藏淺,剝采比低,回收率高,易於選礦和開發利用,初步估算潛在價值在1000億元以上。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溝地質找礦突破中,701隊積極改進找礦方法、設備和工藝,大力踐行綠色勘查:在槽探施工時,先以點槽代替長槽,發現礦體後再集中進行通槽揭露,最大限度避免生態擾動;在探槽施工中遇到成材的林木時,盡量用技術手段平移探槽,既不影響找礦效果又保護了植被;在探槽開挖時,將各層植被、土壤、岩石等分別置放,取樣完畢後依原生態層級回填……在開闢金山銀山的同時,他們時刻不忘守護好綠水青山。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
西溝石墨找礦突破,從發現苗頭到提交成果報告,經歷了十年春秋,十載艱辛,可謂十年磨一劍。
10年間,他們遇到不少挑戰,也克服了重重困難。西溝山陡林密,交通不便,路上就要花幾個小時,槽探施工時,經常10多個小時連軸轉。而在鑽探階段,又遇到了新問題——前往工作區的路上,橫亙著一片沼澤地,只有凍結實了,鑽機纔能踏冰前行。為此,隊領導班子反復研究決定,打破冬季不能施工的常規。於是,2017年春節剛過,項目組就向著西溝開拔了。
正月裡,南方已是春意初綻,東北卻依然天寒地凍。他們倒是開心的,沼澤地凍結實了,鑽機能通過了,可山上沒水源,如何施工?701隊勘查院院長張春曉微微一笑:『辦法總比困難多!』他們沿山鋪設了近2000米管道,再用泵將水運上山,還創造性地給水管裹上了電熱毯式『外套』,水倒是沒結凍,人卻要凍僵了,每工作一會兒,大家就得跑動跑動暖和一下。說到這些,隊員們覺得『這都不算事兒』,哪怕在接近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中爬山,身上的汗很快在衣服上結成了冰殼;哪怕早上出門時帶的面包火腿,到了中午已凍得硬梆梆無法下咽;哪怕凜冽的北風如刀割,腳下的積雪漸漸沒了膝蓋,他們依然默默擔當、負重前行。在3個月時間裡,他們完成了9500米鑽探任務,創造了701隊鑽探施工史上的新紀錄。
是怎樣的意志支橕著他們頂風冒雪,戰天斗地?項目部小伙子馬山快言快語:『常聽老職工說,我們程隊長在一線時,每次都挑最遠的路線、乾最重的活兒,我們怎麼能不跟上?』
隊長程飛,全國『最美地質隊員』,也是采訪中被頻頻提及的。工作以來,他一直奮戰在野外,一乾就是30多年。局政工處處長李玉民開玩笑地說:『程飛是福將,乾什麼成什麼。』看似玩笑,其實是大家對他的高度認可——業內公認的地質專家,職工嘴裡的好隊長,群眾眼中的老黨員,企業心中的『品質保證』。一位礦業公司總裁說:『無論是哪個項目,只要有程飛的名字,我肯定放心去投資。』
說到西溝找礦的一步步突破,程飛心中早有一套『123』:一是將綜合調查評價理念貫穿始終。如果西溝項目就金找金,就要錯失寶貝了。正是不放棄任何一個線索,不浪費任何一種資源,纔衍生出這次石墨找礦大突破。同時,要由注重數量向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的綜合評價轉變,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二是要眼界開闊,做好前瞻性工作。要關注和研判礦產資源開發趨勢,帶頭研究找礦理論方法創新,提早做好勘查准備。這樣,在國家需要發展戰略新興資源時,纔能及時提交立項依據和成果。三是重視精神傳承。有著60多年歷史的701隊,是共和國經濟建設的先行軍,為國家找到各類大中型礦床40餘座。進入新時代,他們更是將大慶『鐵人精神』、地質工作『三光榮』精神和『大國工匠』精神融會貫通,工作雖累必不敢省人工,投入雖高亦不敢減物力。正是這種精神的傳承,讓他們在找礦的舞臺上一次次書寫新的輝煌——近年來僅『三年地勘專項』就出色完成了16個,佔省有色局項目半數多;除了發現西溝超大型石墨礦,還發現中大型礦床3處,另有多個項目雖未結題,但找礦成果突出,有望再建新功……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西溝石墨找礦大突破,源於一次偶然的發現,又寓於種種必然之中。在它背後,凝聚的不僅是一個地質隊60多年的傳承和創新,還是黑龍江乃至全國一代代地質人為國找礦的光榮與夢想,更是人類在追尋美好生活道路上,不斷閃現和迸發的智慧之光、奮斗之光、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