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搜 索
訥河市職教中心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助力鄉村振興
2019-04-24 23:13:49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春穎 陳顯春 趙紅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4月24日訊(記者 王春穎 陳顯春 趙紅星) 一斤二兩的觀賞苹果、早采晚長的蘆筍、純發酵生長的猴頭菇、多年根蒲公英…… 23日,在訥河市職教中心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地禹博莊園的生態園裡,『龍江職教行』采訪團的記者們見到了帶動農民創業的農作物新品種。『做給農民看,帶動農民乾,幫著農民賺,新型農民培育基地旨在帶領農戶認識更多的新事物,改變種植養殖觀念』,訥河市職教中心校長王金寶這樣告訴記者。

訥河職教中心舉行精准扶貧農業技術類講座。東北網記者趙紅星攝

  訥河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是集職業高中、成人中專、技工學校、社區學院、電大教育及企事業單位職工培訓、農民培訓於一體的綜合性中等職業學校,是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幾年來,學校不斷夯實訥河市試點縣和示范縣建設成果,以教學質量提昇為核心,助力鄉村振興,構建了政、校、行、企、社五位一體,市、鄉、村三級協同聯動網絡格局,促進了農科教結合、產教深度融合、職普教育同步推進,實現了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互相促進的新局面。『訥河市職業教育中心學校一手抓學歷教育,一手抓職業教育,為精准扶貧服務,為鄉村振興服務,為訥河市經濟發展服務,』王金寶這樣說。

  『對於訥河市的大小試驗田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基地,訥河市職教中心的學生們並不陌生,從種植到收獲,學校師生們全員參與生產,』訥河市職教中心現代農業技術專業教師邢慶福說,學校高年級的學生一學期64課時,有1/3的課時時間都是在基地實踐,形成了老師帶學生+學員的教學形式。

  學校以提昇農民創業能力水平、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促進農民致富增收為目標,重點圍繞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領域培訓創業型農民,培訓對象從外出務工返鄉農民、種植大戶、種養大戶、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帶頭人和有志於農村創業的大、中專畢業生中選取,並且思想素質好、品德端正、遵紀守法、誠信經營。2016年創業培訓130人,2017年創業和經營主體合計180人,培養出了一批具有較強創業能力,較大生產規模和較高專業節能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

訥河職教中心農學教師帶領學生深入田間地頭,既為農戶答疑解惑,也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東北網記者趙紅星攝

  學校為貧困村培養具有高度責任感、較強創業能力,適應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需要,立足當地創業發展並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創業致富帶頭人。一是通過培訓激發了帶頭人帶頭致富的潛能和乾事創業熱情,學員大多數以種植和養殖業為主,種植面積少則幾百畝,多則上千畝,品種主要集中在玉米、大豆、水稻、甜菜、高粱,養殖主要是養豬、養牛,規模都有擴大,經濟效益都有大幅增加,起到了帶頭致富的作用。二是發揮了致富帶頭人示范引領的作用,發揮了致富帶頭人的示范和輻射帶動作用,例如和盛鄉周傳寶,本人養殖300多頭豬,種植100多畝地玉米做為飼料,經濟效益非常好,在其帶動下本村已有10多戶農民跟著他乾起了養殖。同義鎮楊學軍種植360畝玉米,與鴻展簽訂了收購合同,並帶動身邊15戶農民種植玉米並也與該公司簽訂合同,解決了貧困戶玉米銷售問題,起到了扶貧帶頭引領的作用。

  『培訓可以坐在報告廳裡,培訓內容讓學員入腦入心,還有另外一種培訓形式更加得到農戶學員的厚愛,』邢慶福說,那就是下到田間地頭的答疑培訓,農戶關注如何增產、如何減少作物病蟲害,職教中心幾位涉農教師就利用寒暑假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戶學員解答培訓,讓學員們大呼『解渴』。幾年來,職教中心共進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42個班,受益學員達2440人。

  訥河職教中心學校農機專業教師王明勝今年58歲了,任教35年來,他的私人電話如同農機售後熱線一樣,『我不介意公開我的電話,我只是想幫助更多的學員,』王明勝告訴記者,他每次給學員培訓之前都會在黑板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和電話,他說:『我告訴學員們有事隨時打電話,諮詢和幫助全部免費。眼看我就要退休了,但只要農民有需要,只要農機能跑起來我就很高興。』

  為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服務機制,訥河市職教中心通過實行政、校、社、企合作,幫助學員掌握技能、增加銷路。學校先後與省農墾職業學院、齊市高等師范專科學校、黑龍江省農業經濟職業學院等高校開展『校校合作』。同黑龍江能源職業學院、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遼寧省涉外旅游管理學校深度合作,共建信息平臺,實現資源共享;與恆陽集團、黑龍江鴻展集團等19家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引進瑪瑙石加工廠,建設了現代農藝科技生態園,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人纔支橕和示范引領;與綠熙農業合作社、城北富硒合作社、二克淺水稻種植合作社、麗英農機合作社、西長發蔬菜合作社等4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校社合作』,實現雙向互動、互惠雙贏;與哈工大機器人集團開展『市企共建』,開設無人機專業,培養無人機操作技術技能型人纔。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