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6日訊 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為了解決『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發展困境,如何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成為了制約鄉村振興戰略的瓶頸。
為破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難題,甘南縣教育局以造就有文化、有技能、善經營的現代新型職業農民為目標,以提高農民專業技能、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探索出一套新型職業農民培養『1+X』學分評價體系,即『學歷+能力』評價模式,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有力人纔支橕。
記者在甘南縣職業教育中心學校綜合實驗樓裡看到,育嬰班、計算機班、航模班、電焊班等十餘個班級,坐滿了前來聽課的農民。甘南縣巨寶鎮農民劉賽告訴記者: 『以往沒有技術,出去打工只能靠著力氣吃飯。如今通過培訓,我掌握了三種技能而且還有證書,這樣一來,打工工資比以前高了不說,而且還屬於技術工種。』
『以往,我們培訓的的時候,並沒有注意到農民的需要,很多時候,老師課沒上完,農民走了一半還多。』甘南縣教育局局長劉德峰深有體會地告訴記者:『為了改變現狀,我們根據農民需求制定課程內容,量身定制適合農民內心需求的課程,變「菜單式提供」為「按需配餐」,使課程設置更加符合農民胃口。』
為給新型職業農民增加含金量,甘南縣教育局采取將職業農民先期學習成果、相關證書和經驗認證轉換為有效學分,儲存在學分銀行,並建立了以能力學分為標准的三個遞進式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核心能力認證平臺,把農民學員的思想轉變和能力提昇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標准。
畢業後,學員不僅能獲得新型職業農民學歷證書,還能獲得不同的能力證書。其中:『1+X』中的1,指的就是順利獲得新型職業農民學歷證書;X指的就是經過學分認證的能力等級證書。
甘南縣教育局還按照職業農民的能力水平不同,劃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不同層級。截至目前,2732名注冊的新型職業農民學員中,已有116人順利獲得新型職業農民學歷證書,其中,具備初級能力的64人,中級44人,高級8人。
首屆職業農民培訓學員興隆鄉農民高永紅,通過學校學習的知識,回到村裡後創建了甘南縣霽朗玉米種植合作社,並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運營模式,形成了產、加、銷為一體的經營格局,帶動農戶506戶。而合作社的品牌『霽朗』牌玉米系列產品,采取線上加線下同步銷售的模式,年收益超過了400萬元以上。
多年來,甘南縣教育局為促進培訓、培養成果落地,開辦了永順勞務服務公司和正信勞務派遣公司,廣開經營渠道,公司化運營和網絡化運作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創立『淨土孵化園』,孵化企業14家。與縣勞動就業局共同舉辦『甘南人纔大集』招聘會23場,450餘家企業參加,參與人數44000餘人次,推薦就業1900多個崗位。截至目前,安置進城務工人員1500餘人,年勞務輸出2200人以上,滿足了企業地方用人和勞務輸出的雙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