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現場
搜 索
化療患者靜脈點滴進不去 哈醫大二院腫瘤內科護士巧用PICC技術搭建『生命通路』
2019-04-29 15:40: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李華虹 楊嘉安 楊金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東北網4月29日訊(通訊員 李華虹 楊嘉安 記者 楊金光)輸液,看似一個簡單的護理操作,但對於患乳腺癌7年的張阿姨來說,長期的輸液注射導致外周血管條件極差,輸液通路遇阻,治療遇到了瓶頸。哈醫大二院腫瘤內科一病房護士長李沙沙利用PICC(即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技術,用一根軟性的導管從患者的頸外靜脈直達心髒上方的血流主乾道上腔靜脈,為張阿姨搭建一條『生命通路』,張阿姨又可以繼續與癌癥斗爭了。自2015年9月至今,李沙沙護士長成功完成1100餘例PICC置管。

李沙沙護士長為picc置管患者換藥。

  今年63歲的張阿姨7年前被診斷為右側乳腺癌,在當地醫院進行了右側乳腺癌根治術,術後行六次化療,並保持定期復查。一個月前,不幸再次降臨,醫生發現張阿姨的左側乳房出現了癌灶,張阿姨不得不再次接受左側乳腺癌根治術,術後醫生並建議她進行預防性化療。由於血管條件太差,無法建立化療通路,抗癌之路受阻。經多方打聽,家人帶著她來到哈醫大二院腫瘤內科一病房找到李沙沙護士長尋求幫助。

  李沙沙護士長了解到患者的病情後,為患者進行了仔細的檢查後表示,基於患者的病情,進行PICC(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是最佳選擇。但由於兩次乳腺癌根治術對患者的淋巴清掃和血管結構的破壞導致靜脈回流不暢,不能在患者的雙上肢進行PICC置管,此外,下肢血管細而小,血流緩慢,容易發生化療藥物外滲及靜脈炎,同時下肢置管感染及血栓風險增高。為了盡快給患者建立靜脈通路,經過反復討論研究,李沙沙護士長決定從頸外靜脈為患者置管。

  經過周密准備,李沙沙護士長以患者的左側頸外靜脈為穿刺入口,將導絲送入患者體內,並在導絲引導下將導管均勻緩慢送入至達預先測量的長度,經X線光片導管尖端定位及位置調整後,導管成功置入上腔靜脈內。置管完成後,患者平安返回病房,繼續進行治療。張阿姨一邊流淚一邊緊緊地拉住李沙沙護士長的手說:『我可以治療了,我還能生存下去,真是太感謝你了!』

  據悉,發?性化療藥物、刺激性化療藥物及一些靜脈營養藥物對血管具有強烈的刺激,容易造成靜脈炎,這些藥物一旦從血管滲漏並浸入到局部組織可引起局部腫脹、疼痛及炎癥,嚴重時還會造成周圍組織碳化、壞死潰瘍,影響肢體功能,給病人帶來極大的痛苦,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因此,建立一條好的中心靜脈通路,可以大大減少患者重復穿刺靜脈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藥物對外周靜脈的破壞和局部組織的刺激,從而保證化療過程順利進行,有利於疾病的綜合治療。

  相關鏈接

  什麼是PICC置管?

  李沙沙介紹,PICC置管是利用一根細長柔軟、可以彎曲不易打折的導管,從外周靜脈置入至心髒附近的大血管,並將導管尖端定位於上、下腔靜脈,為病人提供靜脈通道。適用於需中、長期靜脈輸液或需輸注刺激性強、粘稠度高的藥物的患者,可有效保護外周血管網,減少病人反復穿刺的痛苦,在危重癥患者急救中可快速輸液,又被稱為患者的『生命通路』。置入的導管可在患者體內長期留置(12個月內),住院期間全程一針治療,避免了每天紮針的痛苦,並減少長期輸注化療藥物對血管的刺激。同時,患者出院時可以帶管回家,滿足腫瘤化療患者按療程間歇性治療的需要。

責任編輯:王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