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日訊(記者 楊帆)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學院先進動力研究所所長於達仁榮獲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作為高校科研工作者,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實現個人飛翔夢的同時,也實現了國家航天夢的飛躍。

1981年,15歲的於達仁踏進了哈工大的校門,作為那一年動力工程系年齡最小的學生,他深深的被哈工大厚重的歷史、嚴謹的治學作風感染著,更被哈工大『八百壯士』艱苦奮斗、建功立業的精神鼓舞著。在4年的大學生活和3年的研究生生活中,哈工大與國家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的愛國奮斗精神時刻激勵著他,讓他絲毫不敢懈怠,他希望有一天能像『八百壯士』那樣為祖國、為哈工大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1988年,22歲的於達仁碩士畢業留校任教,開始從事汽輪機發電機組控制、仿真和故障診斷方面的研究工作。別人眼中辛苦乏味的科研工作,他卻像孩子對游戲一樣癡迷,攻克科研難關後的喜悅,更是別人無法想象的。在艱苦的條件下,他跟隨導師徐基豫教授奮戰在電力行業的第一線,研究新型汽輪機數字控制系統,他和他的團隊建立了動力系統故障診斷魯棒建模理論及方法,研制出機組狀態監測故障診斷系統,現有50套系統應用於近百個電廠;研制出汽輪機配汽方式綜合優化產品,在200餘臺汽輪機上應用,累計效益達15億元。
1996年,於達仁博士畢業,人生進入而立之年。隨著自己學術眼界的擴展和能力的增長,他開始尋找和選擇更有挑戰性的研究方向,向更有挑戰性的航天動力領域拓展。每個人的童年時代都有過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飛向太空的夢想,這個夢同樣種植在於達仁的心中,當他看到了國家在航天事業方面的重大需求,童年的夢想復蘇了。他開始了航天動力領域的漫漫征程,走進導彈動力研究的世界。2001年,一次偶然的國際學術交流,使於達仁闖進了『等離子體推進』這一全新的國際前沿領域。當時,哈工大對於這方面的研究還處於空白,從事這項研究工作無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35歲的他義無反顧地在這個領域堅持下去,面對如何突出重圍的問題,面對國家需求,於達仁勇於擔當的責任感,有敢於『平地起高樓』的膽氣和豪氣。
為了促進高校研究成果向產品成果轉化,於達仁推動建設了『2011計劃宇航科學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空天動力與能源中心,和國內多家相關單位開展合作研究。牽頭籌建了中國宇航學會電推進技術專業委員會,在國內促成了電推進研究的良性互動,這些努力,換來了國家電推進領域的突飛猛進和跨越發展。
『最讓我欣慰的是,與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聯合研制的磁聚焦霍爾電推進系統,於2016年11月份搭載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實踐十七號衛星上進行了在軌驗證。當橘紅的烈焰在天空中沸騰,銀白的火箭以澎湃的動力邁向宇宙深處的時候,我和我的團隊贏了。』於達仁告訴記者,此項成果榮獲2016年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和中國航天十大新聞榮譽稱號,並獲得2018年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作為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於達仁說,面對國家重大需求,會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在科學前沿勇於探索,在重大科技領域不斷取得突破,為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興盛、人民幸福的中國夢,貢獻我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