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10日訊 聽細雨、賞風雲、讀悲喜交加的天地。在看似枯燥、單調、乏味的數據海洋中找尋規律,把握脈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沾河林業局有限公司森林物候自動氣象站,流動的是人,不休的是這裡的工作。『下雪它下它的,該值班就值班,下刀子也得去。』代理站長徐洪江笑著對記者說起平時日常的工作場景。
徐洪江是1985年開始氣象站的工作的,至今已34年了。早期,天氣預報受技術條件的限制,預報結果沒有現在精確,但仍受到百姓的關注。『以前多是土路,遇上雨天的話,那路別提多難走了。』徐洪江說,『因此,准備結婚的人家,常到氣象站打聽結婚當天是不是晴天。』
現在,工作環境好了,也由每天4次氣象觀測、發報減少到了3次,但一年365天,無論風雨雷電,一天也不能中斷。
『上傳要求很嚴格,必須在5分鍾內完成,否則會被視為遲報,甚至會被列為錯情。』發報完畢,徐洪江長舒一口氣。
日照、凍土、雨量、風力、地溫……氣象員的一生,是和數據打交道的一生。工作人員需要將一天中3次定時觀測的情況上傳到省氣象局,數十年來,沾河局氣象站及時率達到100%。
一串串寶貴的氣象數據,不僅記載著沾河局的氣象變化,連續可靠的氣象觀測也為沾河局的防火、防汛和春造、春種工作提供了珍貴的數據資源。
自從1974年建站以來,已經有40多名氣象人在氣象站工作過,有人曾連續在這裡工作35年,這期間他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財富。
『這些手繪圖是我們氣象站的寶貝,它們可是我們這兒的寶貴財富。』徐洪江輕輕拂去手繪圖上的浮塵,展開其中一幅介紹:氣象圖是以世界地圖為基礎繪制的,上面標有重要的氣象數據,如氣溫、氣壓、風向等。
氣象圖分為高空圖和地面圖。他手中的是一張1983年5月19日手繪的地面圖。要把不同的線,畫得如此『順滑』,可不是件容易事兒,需要眼睛看著標好的數據,腦子裡判斷出線的位置,手裡的筆也得跟上。顏色涇渭分明、海平面氣壓注釋醒目,雖然外行人看不懂圖中線條和數值所代表的含義,但能感受到整張圖的大氣磅礡。
而如今,鼠標輕輕一點,各種電腦繪圖就能呈現在眼前了。這些手繪氣象圖也就成了歷史的寶貴見證,這不,氣象站正准備把這些歷史資料貢獻給沾河局生態歷史博物館籌建組。
沾河局的氣象預報已經從最初的經驗預報、統計預報,發展至如今的數值預報,預報得更精准、更精細,並獲『省級標准化建設標准站』『省級標准化建設標兵站』等榮譽稱號。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沾河局氣象人將恪守『准確、及時、創新、奉獻』的氣象精神,堅守崗位,繼續為林區百姓解讀天地間的智慧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