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搜 索
走近冰城陪讀媽媽:錯的不是陪伴而是沒有節制的愛
2019-05-12 16:07:41 來源:生活報  作者:王曉晨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生活報5月12日訊 今天是母親節。冰城有這樣一群媽媽,為了孩子的前程,她們選擇成為陪讀母親。

  她們中有的陪孩子『北漂』,有的放棄了幾十萬年薪回到哈爾濱陪讀……這群媽媽們都有怎樣的無奈和辛酸?記者帶您傾聽她們的故事。

  苦中作樂

  媽媽當『北漂』陪女兒考美院學插花擺玩偶幫女兒減壓

  都說藝考像一座獨木橋,一人上,萬人墜。欣兒是哈市一所省重點中學的高二學生。為了能考上心儀的美院,春節過後,她就隨媽媽住進了北京的出租屋。

  欣兒4歲起學畫畫,她的媽媽楊女士告訴記者:『雖說欣兒在繪畫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中考也通過藝術加分上了省重點高中,可畢竟家裡沒有人搞美術。去年欣兒的一位師姐考上了中央美院,欣兒很受鼓舞也要報考北京的美院。既然孩子有夢想,那就拼一把吧!』楊女士原本在哈爾濱做生意,她放下工作,陪女兒去了北京。她原打算讓欣兒中央美院和清華美院都試一下,結果發現兩所學校的考試內容大相徑庭,多方打探後,決定讓女兒報清華美院。確定好方向後,她又聯系上了北京一個有名的畫室,結果欣兒上課第一天就哭著跑回來了。

  那個畫室裡的孩子大多是美術尖子生,老師要求也很嚴苛,欣兒畫了五六個小時,自認為畫得不錯,得到的評價卻是『結構不對!線排得亂七八糟!』見女兒傷心難過,楊女士也跟著落淚,可已經走出了這一步,就要堅持下去。第二天,她便陪著女兒一起去畫室……

  欣兒每天要在畫室待七八個小時,抬頭觀察、埋頭畫畫,這兩個動作不停地重復。畫素描常常弄得滿身都是炭筆灰和鉛筆灰,原本挺漂亮的女孩,現在整天衣服髒兮兮的。楊女士說:『有時候,我會跟女兒開玩笑,說她渾身都是藝術家范兒。』楊女士心疼女兒,每天調著樣兒給女兒做好吃的。除此之外,她還在出租屋裡擺上了鮮花和小玩偶,『女兒的生活太枯燥了,自打來到北京臉上的笑容也少了,空閑時我上網學插花,想把小屋弄得溫馨些,希望女兒能有個好心情。』楊女士說,為了不打擾女兒備考,『五一』她們沒回哈爾濱,欣兒的父親去北京看望她們,『這是春節過後,一家人第一次團聚,聽老公說我不在家他天天點外賣,我心裡酸酸的,可是沒辦法,為了女兒的夢想,必須得犧牲……』楊女士聲音低沈地說。

  迷茫無奈

  母親放棄五十萬年薪回哈陪讀兒子卻越學越差

  前幾天,哈爾濱南崗區中考一模成績出來後,不堪重負的白女士帶著兒子來到心理諮詢室求助。

  諮詢師徐磊回憶道,剛一坐下,白女士的眼淚就止不住地往下掉。兒子一歲多時,白女士和丈夫去廣州工作,這些年,孩子是由奶奶帶大的。現在孩子上初四了,家教請了不少,可成績一直沒有起色,還常和同學打架,被學校請了幾次家長,婆婆氣得犯了心髒病。後來和班主任溝通,老師希望孩子家長能回哈爾濱陪讀。白女士是廣州一家公司的部門經理,年薪超過五十萬,可兒子的中考只有一次,她狠心辭了工作回哈爾濱陪讀。

  回來之後,她恨不得把所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都花在學習上。每天制定詳細的學習計劃,所有科目一網打盡,劃重點、復習、糾錯……學習內容安排得滿滿當當。本以為有了家長陪伴,孩子的成績會有所提高,誰知在陪讀過程中,她與兒子的衝突越來越激烈,後來兒子甚至變得厭學了。白女士幾次三番給他做思想工作,告訴他自己工作沒了就是為了陪他一起考上好高中。結果兒子竟然離家出走了,找回來後成績一落千丈。

  白女士罵了兒子幾句,當她收拾東西時,發現自己和兒子的合影,竟被兒子用刀劃花了臉,而且兒子還有自殘行為。白女士幾近崩潰。『講道理,各種獎勵,罵過也打過,能用的辦法都用了,全都沒用,兒子就是不學!』白女士的陪讀計劃失敗了,她想不通為啥別人的孩子能陪成狀元,自己的孩子卻越陪越差。心理諮詢師徐磊認為,白女士錯失了12歲前陪伴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如今孩子十四五歲了,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已經形成,媽媽陪讀反而容易讓孩子產生壓抑情緒和逆反心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關懷過度

  單親媽媽一直陪讀到大學20多歲的女兒

  填個表都要問媽

  張女士的老家在大慶,丈夫在孩子10歲那年出車禍去世了。女兒性格內向,怕再婚後孩子受氣,張女士一直單身。女兒也很爭氣,考上了哈爾濱的一所大學。

  這些年,張女士一直陪讀,女兒在哪讀書,她就在學校附近打工。女兒上了大學,她便隨女兒來到了哈爾濱,在學校附近租房住,還在大學裡找了一份清掃員的工作。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裡,母親為孩子承擔了所有的一切。洗衣做飯,准備生活用品,甚至每天女兒穿什麼,張女士都會提前搭配好。結果,女兒和同學們去外地實習,別人在當地實習一個月,張女士的女兒因為自理能力太差,一個星期不到就被實習單位退回來了。眼看要畢業了,很多同學都找到了工作,可張女士的女兒連獨自參加面視的勇氣都沒有。

  心理諮詢師劉京燕介紹說,她在一次義診時遇到了這對母女,當時需要填個情況調查表,那女孩20多歲了,一直不停地問媽媽:『這個表格,我該怎麼填?』即使是姓名、年齡這些基本情況,她也要先問完媽媽再填,就像小學生一樣。在劉京燕看來,這對母女的關系,似乎是一個剪不斷的臍帶關系,過度關懷導致孩子非常幼稚,與實際年齡有著很大的差距。

  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記者手記:

  考試季快到了,不少媽媽成了陪讀母親。孩子學習的時候,媽媽操心著所有的事兒:學英語、拼幾何,了解招生政策;買肉、做菜,左挑右揀,琢磨著怎麼給孩子補充營養,有時候甚至忙到自己生了病也咬牙挺著……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很多母親就開始了無怨無悔的付出,把自己最好的東西都給了孩子。但有些成長之路必須孩子自己走,沒人能代替他們長大。作為媽媽能陪孩子一時,卻不能伴孩子一生。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有母愛是為了分離,作為母親,要學會邊愛邊放手。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