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4日訊 『我從事漁政工作18年了,還是頭一回在江中發現這樣的魚!』齊齊哈爾市農業農村局船檢處處長王志文一邊說,一邊用手機向記者展示漁民打上來的這條『怪魚』。根據現場拍攝的影像資料,記者看到這條魚身體細長,呈細紡錘形,兩側長有一行行菱形骨板,背部有一道突起,整個身體呈灰黑色,由脊背至腹下由深入淺。經初步測量,這條魚身長約1.3米,甚至更長,體重高達49斤。
漁民誤捕黑色『怪魚』
5月11日9時許,漁民於洪波在嫩江橡膠壩江段,用漁網網上來一條黑乎乎的『怪魚』,即便從事多年捕魚工作,老於也不知道自己捕上來的是條什麼魚,而且將魚捕上來的一瞬間,著實被這條又大又黑的魚嚇了一跳,並立即向市農業農村局船檢處請示此魚該如何處理。『我當時接到漁民老於給我打來的電話,說自己把「魚精」捕上來了,隨後老於又把拍攝的視頻發了過來,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一驚,因為它不是普通魚種,體貌特征與正常的魚不一樣,雖然看著形似鱘魚,但是不能妄下定論。』市農業農村局船檢處處長王志文說道。記者向王處長了解到,漁民老於捕到『怪魚』的位置雖然在橡膠壩江段,但是老一輩漁民曾迷信將這裡稱為『江神廟』江段,再加上魚身如此碩大,漁民也因此將這條魚稱為『魚精』。因為這條魚很多漁民都不認識,老於便向其父親詢問,老於的父親第一次見到此魚應該追溯到30年前,並稱之為『七粒浮魚』,但是之後再無漁民見過此魚。
『怪魚』身份被揭曉
因無法斷定魚種,尤其如此特殊的大魚,是否是保護魚種也全然不知,王處長立即趕到捕魚現場進行查看。根據魚體的體貌特征,以及查閱相關資料,最終『怪魚』的真實身份被揭曉,此魚名為黑龍江史氏鱘魚。根據資料顯示,史氏鱘是中國鱘魚中最具有經濟價值的優質珍稀魚類。魚體細長呈細紡錘形,裸露無鱗,背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幼魚骨板帶有尖棘,為軟骨硬鱗魚。其身體背部為棕灰色或褐色,幼魚為黑色或淺灰色,腹部均為白色,在黑龍江、烏蘇裡江、松花江等地均有分布。在今年4月初,梅裡斯江段曾捕上來過此魚,但是其重量為9斤,隨後便放回江中。而在4月下旬,造紙廠江段又有漁民捕到過此魚,重量為12斤,據說當時被現場圍觀的『善男信女』買走,並且賣了1.3萬元錢。『江裡出現如此碩大的史氏鱘極為罕見,雖然知道江裡有這種魚,但是漁民都沒見過。』王處長說道。
魚體健康最終放歸自然
由於魚身碩大,同時老於在將其捕撈上來時,魚身已經出現傷痕,為了防止二次受傷,測量魚體長度時,也是通過漁船的寬度進行簡單測量。王處長告訴記者,『漁船的寬度為1.2米,魚在船內身體還打著卷,保守估計魚長為1.3米,甚至會更長。同時通過目測和懷抱的方式測重,此魚足有49斤。』而且在現場,為了防止魚缺氧,漁民一直向船內換水,以保證氧氣的供應。在換水時,始終保持著清水,生怕被攪動的渾濁江水所帶起的泥沙將魚嗆到,給魚的生命造成危害。隨後,王處長和漁民老於尋找到一個水流平穩且水深的江面後,以自然放流的方式,將大魚放回到江中。
『第一次見到野生的黑龍江史氏鱘魚,對於我來說是件非常榮幸的事,這也代表著如今的嫩江水質及環境都在提昇。』市農業農村局船檢處處長王志文說道。今年出現如此罕見的史氏鱘也並非個例,在2018年,漁民曾在嫩江中捕到過6斤重的江龜,隨即便被漁民放回到江中。而且王處長和執法人員在巡視江面時,也曾發現過野生丹頂鶴。如今嫩江中出現極為罕見的生物也是必然,因為水質改善了,環境提昇了,污染治理了,因此棲息環境更適合野生動物的生存,也更加提昇了物種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