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體育
搜 索
一個龍江自行車騎手的追夢十年
2019-05-26 10:27:46 來源:生活報  作者:薛宏莉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生活報5月26日訊 5月16日,一場由國際自行車聯盟組織的自行車賽,在哈薩克斯坦舉行。這是很多頂尖車手熱衷的比賽之一,通過這類比賽攢積分,選手們纔有可能獲得奧運會、世界杯或世錦賽的『入場券』。

  22歲的黑龍江選手李金松在這場比賽的場地賽中獲得了第三名,站在了領獎臺上,那一刻,他『讓五星紅旗因我昇起』的十年夢想終於實現了。李金松迫不及待地將這個好消息分享給三個人:父親、啟蒙老師和一個被他稱作『那姨』的女記者。這三個人,串起了他從少年愛上騎行,到一路進入省隊、國家隊的十年追夢故事。

  一場比賽失利後的邂逅

  讓12歲的他和女記者成了『忘年交』

  16日深夜,賽後回到賓館,手機終於可以上網了。李金松迫不及待地發出了這樣一條短信:『那姨,今天在哈薩克斯坦拿了第三,昇起了五星紅旗。』

  這是和『那姨』相遇十年間,他一直期待告訴她的好消息。

  收信息的『那姨』,叫那月,今年52歲,是雞西電視臺的一名記者。十年前,他們在牡丹江舉辦的一場自行車公路賽上相識。當時,李金松是雞西隊的參賽選手之一;那月應邀去報道這場比賽。

  盡管當時12歲的李金松是那場比賽年齡最小的選手,最初那月並沒有過多地注意他。『那次是他第一次參加比賽,主要目的就是體驗。而且當時賽場沒有設立兒童組,李金松被編到了成人組,一個12歲的孩子和大人們一起競技,肯定不會有太突出的成績。』那月回憶道。

  但是比賽中的一個小插曲,卻讓在場的所有人對這個小男孩另眼相看。因為跟成人體能相差懸殊,比賽一開始,小金松就被落下了好幾圈。而他自己,又因為查圈失誤中途退了場。『一個小孩,怎麼可超過大人第一個到達終點?』當真相被弄清楚後,大家認為這孩子也就是坐在終點觀戰,但小金松卻堅持重返賽場。『逐漸,所有的參賽選手都完成了比賽,只有一個小小的身影在跑道上騎車狂奔,無關速度,也無關比賽結果,他要的只是像所有選手一樣騎完全程……』那月說,在場的所有人都被感動了,當小金松騎行到終點時,每個人都在為他掌聲。大賽組委會還為他特別頒發了『最佳道德完賽獎』。

  回程的路上,那月正巧和小金松鄰座,見他情緒有點兒低落,她就一邊和他聊天一邊逗他開心。其間,那月發現這個小男孩有著大夢想,就鼓勵他說,『我覺得你就是為自行車運動而生的。我會看人,相信我,終究有一天,五星紅旗會因你而昇起。』顯然對於這個阿姨的說法,小金松很期許,於是一路上,他和她聊了很多。那月給小金松講了該怎麼處理學業和運動夢想之間的關系,小金松不但不反感,反而和這個年齡相差30歲的阿姨成了朋友。

  從那以後,只要在訓練中有了進步,或者在比賽中取得了好成績,小金松都會給『那姨』發一條信息報喜。報喜的方式,一直從QQ變成了微信。

  講述童年拜師經歷

  『不被看好,軟磨硬泡,他纔做了我的啟蒙老師』

  2018年年底,李金松入選國家隊。從10歲喜歡上騎行,12歲第一次參加比賽,到13歲入選省隊,21歲入選國家隊,這一路,只要南征北戰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李金松還會給另外一個人報喜,他叫程向榮,44歲,是李金松的啟蒙老師。

  程向榮的職業是醫生,同時也是一位狂熱的自行車運動愛好者。在雞西,大部分業餘選手參加自行車賽,都是在程向榮等人的帶領下。

  李金松這樣回憶童年那段啟蒙經歷:『10歲那年,雞西舉辦了一場公路自行車賽,我去看熱鬧,被賽場上選手的自行車、服飾,以及他們酷酷的樣子吸引了,從此就迷上了自行車運動。一開始,我拿著家裡一輛普通變速自行車練習技巧,後來,接觸到了雞西一群自行車運動的愛好者,從他們口中我聽說程向榮很厲害,就想拜他為師。正巧有一天,在雞西一個廣場,我和幾個少年玩自行車時遇到了他。他帶著兒子以及另外幾個小孩訓練,我說要和他學自行車,他說「那你就騎一段,跟得上我們,咱們再一起玩」……』程向榮讓李金松先騎了一段,他再出發,但李金松仍沒有騎得過對方。李金松說,後來他纔知道當時程向榮並不想教他,所以找了一個借口。

  『我當時身體高1.5米,體重130多斤。』李金松認為老師不想教他,一是覺得他沒有天賦,二是嫌他胖。但是,他依舊要了程向榮的電話號碼,軟磨硬泡要跟他學。

  程向榮有一個習慣,只要天氣條件允許,每天早上三點多出發,從雞西騎到雞東,往返兩個來回50多公裡,然後再去上班。自從得知此事後,李金松跟著程向榮一起騎車,約定好的時間,從沒有遲到過。程向榮被感動,終於答應了做他師傅。

  李金松跟著程向榮學習了兩年,2010年被選入省隊離開了家鄉。後來,程向榮也因為工作調動,去了青海西寧。但是,他們一直保持著緊密地聯系。在和記者聊起李金松時,程向榮坦言,當時他不願意教李金松的確是因為他沒有太大天賦,『可當我真正接觸他後纔發現,這孩子是發自內心喜愛這項運動。他現在取得這些成績,真的是靠勤奮。』把父親引上業餘賽道

  攢兩年工資

  為父親買回專業自行車

  在很多家庭,父母的職業或興趣愛好,往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可是,在李金松家,卻是兒子影響父親。

  李金松17歲那年,45歲的父親李順先被診斷出了腎癌,幸虧發現得早,手術治療後控制得很好。當時因為兒子正在雲南集訓,李順先便沒有把患病、手術的消息告訴給李金松。手術後,醫生建議他以後做一些運動,鍛煉一下身體。而且,當時,李順先的體重在200斤左右,肥胖對身體的影響也很大。

  『當時家裡有一臺閑置的專業自行車,是金松淘汰下來不用的,我一想反正要選一個運動項目,所幸就練騎行吧。』於是,出院十七天後,李順先從學會騎車開始,逐漸練習騎車比賽的技巧。先是在小區院裡騎,之後去休閑廣場騎,再之後去雞虎高速騎,半年多的時光裡,他甩掉了60斤的體重。後來他還和雞西當地的很多業餘選手一起,在省內參加了多次公路賽,幾次獲了獎項。

  說起那臺閑置的自行車,背後也有故事。那是金松學習自行車競技後,李順先攢好幾個月工資,給兒子花8000元買的一輛入門級組裝車,這也是李金松的第一輛專業自行車。當年李順先並不支持兒子學騎車,『傳統家庭,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子女以學業為重。為了學騎行技術,金松竟經常借車,後來看他每天堅持和程醫生一起練習,覺得他還挺執著的,就決定給他買了這輛車』,李順先說道。讓李順先意外的是,得知他學騎行的始末後,當時18歲的李金松竟然攢了兩年的工資和比賽獎金,給他買了一輛價值一萬六千八百元的專業自行車。『現在他是專業運動員,我是業餘賽車手。』李順先說,兒子13歲進入省隊從此很少在家,雖然知道當運動員訓練很辛苦,可是當他真正也騎上賽道那一刻,纔理解兒子這些年付出了什麼。圖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後記:

  采訪時,李金松一直再強調,他雖然進入了最高水平的隊伍,但還不是最高水平的運動員,還有很多東西要學、要努力。而他的夢想,是有一天出現在奧運會的賽道上。

  『12歲那年第一次去參加比賽,我爸只對我說了兩句話,一是注意安全,二是必須騎完全程。現在,我騎行在運動生涯的賽道上,終點就是我一個又一個待實現的目標。』李金松說,一想到這些目標,他總會想起老爸的話,想起師傅和那姨。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