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30日訊(記者 王春穎)30日上午10時,2019世園會黑龍江省日活動在世園會草坪劇場開幕。世園會黑龍江室外展區也吸引了很多前來參觀的觀眾。

『啊,這樣的木屋好像城堡!』『beautiful!』中外游客駐足欣賞,紛紛拍照留念。黑龍江展園位於世園會主入口西側的中華園藝展示區內,佔地約2000平方米,東、西、北側為園區主路環繞,黑龍江展園入口位於場地東側景觀路。展園以『中東鐵路』為線索,通過場景化的設計語言,為游客帶來中東鐵路、林間樹屋、江歌漁事、火山水鏡等獨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將龍江春花夏草、秋色冬意的多彩故事展現在世界各地游客面前。讓我們一同走進令人神往的黑龍江,感受錦繡龍江路,多彩龍江情。

展園入口景觀大門借鑒了哈爾濱老火車站的元素。『中東鐵路』是哈爾濱曾經連通歐亞的最好見證,轟鳴雖已遠去,但輝煌風貌尚存。哈爾濱老火車站站房為新藝術運動建築風格,設計中提取老火車站建築的門窗、牆墩。女兒牆等特有的曲形線條作為鑄鐵裝飾,用垂直綠化和金屬構件組合的方式再現了『中東鐵路』的意象,重新營造了昔日繁華氛圍,隱喻了黑龍江在近代歷史發展的重要區位地位。

進入展園大門沿左邊小路游覽,來到密林花卉區。密林花卉區是展園空間內的獨具特色的園林植物和園林景觀展示區。以新疆楊為主的打造密林景觀區。其中包括以闊葉樹為主的落葉喬木庭蔭區、以針葉樹為主的常綠喬木區、以薔薇科植物為主的灌木區、以景天科植物為主的耐旱宿根花卉區、以千屈菜科為主的耐濕宿根花卉區、以岩生花卉為主的特色花卉展示區、以一二年生色彩艷麗花卉為主的草本花卉展示區、以垂直綠化為主的觀賞園藝區、以有機植物為特色的農作物展示區,還有以園藝蔬菜為主的彩色可食地景等。讓我們一同在游覽中完成植物科普認知,感受來自龍江的植物魅力。
沿著密林花卉區繼續參觀,眼前呈現一座『森林樹屋』。 『森林樹屋』是一座坐落於密林間的休閑驛站。游客通過蜿蜒的『鐵軌步道』引導穿梭在起伏的地形之上,步道盡頭的『森林樹屋』若隱若現。樹屋以黑龍江木骨架建築和游牧民居的形態為原型,向游客展示了小興安嶺的綠色人居環境。木構建築彰顯了地域材料的特色,魚鱗式的表皮細部象征著寒地的特征,從屋頂傾瀉而下的自然光線,巧妙地營造出明亮舒適的室內空間。同時,樹屋與環境的關系錯落有致,樹屋轉角處水曲柳優美的植物形態與建築空間彈性互補,相得益彰,形成了園區內獨特的標志性節點。位於林冠層的小樹屋背景密林互為依托,構成了多層次的視覺感官體驗。

走出『森林樹屋』,密林外仿佛傳來『烏蘇裡船歌』。這是一組以『烏蘇裡船歌』為主題的白色金屬構築物,營造了漁民撒網捕魚的瞬間,再現了黑龍江邊境的烏蘇裡河的自然風貌(圖6)。該構築物融合了新型空間網格結構的互承結構體系和自由變化的景觀空間,同時隱喻了『漁網』和『雪花』等形態意象。游客穿梭其中,仿佛置身江歌魚事的煙火氣,與玻片折射的琉璃彩意境中。協同一旁園藝化表達的植物花船,共同創造出與眾不同的空間景觀體驗。

與『烏蘇裡船歌』緊鄰的是雨水花園。這是設計師對龍江特色火山湖泊池沼的創意詮釋。低窪的雨水花園形成彈性的親水空間,鏡水面和火山石等特殊材料隱喻著獨特地貌。水處理方面,起伏的地形為雨水管理提供了條件,坡地設計為臺地式花園展示園藝技術,設計巧妙地結合了可持續的雨水管理方式和微型水體景觀。既體現了展園對自然元素利用的生態理念,也容納了景觀設計的人文表達。
在展覽路線的尾聲,是象征龍江農業碩果的主題雕塑——中國糧食中國飯碗。雕塑中勤勞的雙手的緊捧豐收的糧食,象征在新技術、新體驗、新動力的助力下,農業碩果累累,未來蓬勃發展。歷經半個多世紀艱苦奮斗、開發建設,勤懇的龍江人將昔日荒無人煙的北大荒發展為如今稻麥飄香的北大倉。改革開放後,隨著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黑龍江墾區已成為全國農業機械化程度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最高的地區,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華大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