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大慶市建立完善自主創新管理體系!催生好成果好人纔
2019-06-11 09:09:39 來源:大慶網  作者:張幸福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大慶油田激勵員工發揮原創精神,為企業創效。

  東北網6月11日訊 『我不後悔,在當勘探開發研究院總工程師和專職搞科研之間,我想都沒想,就選擇了後者。』說這話的是伍曉林。曾任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總工程師的他,一直被看做新一代油田科技領軍人物。實行『雙序列』後,伍曉林毫不猶豫地申請不再擔任總工程師一職,如今的稱謂是『大慶油田企業一級技術專家』。

  『角色調整後變化很大。過去承擔一些行政管理工作,了解實驗進展大多聽匯報;現在每周都能「泡」在實驗室裡三四天。』伍曉林感慨地說。

  伍曉林的選擇並非個例。目前,大慶油田已有70多名中高層管理人員自願放棄管理崗位,重回科研一線。

  石油工業關乎國家能源戰略,石油工業的核心技術從來都『買不來』、『換不到』。大慶油田只有依靠自己,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主導技術和配套集成技術系列,纔能為自身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橕。通過致力於打造超前的戰略規劃、高效的組織方式、開放的科研環境、全員的創新氛圍、長效的機制保障,大慶油田用符合世界石油工業潮流和大慶油田自身特點的科技創新管理體系催生成果、催生人纔。

  人纔潛能競相迸發之日,就是企業興旺發達之時。透過科技『官』重回實驗室更可以看出,建立並不斷完善自主創新管理體系,是創新成果迭出、創新人纔層出不窮的內在基因。

  科研人員裝配一體化隨鑽儀器接收插件。

  讓科技人心無旁騖搞科研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科技創新的本質是人的創造性活動,充分調動人在科研活動中的積極性,是科技創新的關鍵一環。

  事實上,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的創造性、積極性,讓科技人心無旁騖搞科研,大慶油田一直在努力,『雙序列』改革就是代表。

  所謂的『雙序列』,就是在原有行政管理序列基礎上,為專業技術人纔開闢一條專業技術崗位序列。推進技術崗位和管理崗位轉換,由千軍萬馬擠行政管理序列的『獨木橋』,變為兩條序列共同發展的『雙軌制』,為有不同發展意願的專業技術人員提供快速成長的平臺。

  2015年,中國石油拉開『雙序列』改革大幕,大慶油田2016年展開試點工作,2017年在所屬各科研機構全面鋪開。目前,大慶油田4家科研機構33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進入『雙序列』改革,希望向專業技術崗位序列方向發展的專業技術人員超過85%。

  科技人纔的回歸,為企業注入強大動力。專業技術人員潛心鑽研,創新創效活力增強。大慶油田通過推行公平公正的選聘體系、激發活力的薪酬體系、科學有效的考核體系,專業技術人員的獲得感和競爭意識並存,工作熱情明顯增加,參與科研、設計等工作的主動性大幅提昇。僅2017年,大慶油田采油工程研究院、物探研究院承擔的油田及鑽探科研項目就增加33%,鑽井工程技術研究院的新開項目提高50%。

  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激發科研人員攻關熱情。

  給科技人纔搭梯子壓擔子給票子

  『這是大慶油田給予科研人員的最高榮譽,說實話,沒想過自己能夠獲獎,但我和我的團隊一直將其視為努力的方向和目標。』憑借高含水油田節能節水關鍵技術研究等6項成果,企業一級技術專家趙雪峰獲得大慶油田技術創新突出貢獻獎。

  自2002年起,大慶油田設立技術創新突出貢獻獎,每年評選一次且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17年來從未間斷。獲獎獎勵,從最初的家用轎車發展為獎金,自去年起,獎金標准從20萬元提昇至30萬元。

  專家也好,普通技術員也好,一線員工也好,凡能推進創新、革新,為持續穩產貢獻力量者,皆視為人纔,皆給予政策激勵。而且生產一線員工在生產過程中,通過摸索、實踐、總結而提煉出來的具有獨創性、先進性、經濟性和普及性的發明創造,以員工的名字命名,激勵他們繼續發揮原創精神,自主創新、努力鑽研、刻苦攻關,並且將創新成果應用到生產中,為企業增加效益創造更大的價值。

  不只大慶油田,大慶煉化公司也從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入手,采取政策上放寬、分配上傾斜、資金上照顧等各種措施,營造科技氛圍;科技大會上,重獎科技功臣;科研與生產進一步結合;鼓勵全員開展發明創造,對於員工的發明創造,隨時授予、隨時鑒定,每年進行一次評選,並幫助員工申請專利……

  不斷健全完善與開展科研工作相配套適應的體制機制和制度保障,為科研人員搭建成長『快速路』、營造攻關好環境發揮了作用。大慶油田加強科研管理,創新科研管理,首次對承擔『十三五』重大科技專項的13個課題長全面實施競聘上崗,引入市場化競爭機制,建立市場化運行模式,開啟技術攻關『加速度』。圍繞『十三五』重大科技專項展開攻關研究,2017年至今,大慶油田累計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65項,為大慶油田油氣生產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橕。

  加強三元復合驅管理。

  接力棒在科技工作者手中無聲傳遞

  鐵人王進喜奮不顧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的故事,深深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

  其實,在大慶油田的輝煌背後,還有一大批勇跳科技『泥漿池』的新『鐵人』,一根根接力棒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手中無聲傳遞。

  勇闖勘探禁區,挑戰開發極限,創造多項世界紀錄,82歲高齡的王啟民用一生的信念與擔當為『新時期鐵人』作出最好的注解;從『石油之子』到『國之脊梁』,他的生日不僅與大慶油田發現是同一天,他的意志與智慧更是永不枯竭的高產油田。

  在科研攻關的關鍵時刻,楊振宇悄悄地收起了中科院博士生錄取通知書,全身心投入試驗;乘坐的車翻入十幾米的深溝,從車裡鑽出來的他滿臉泥水,手裡仍然緊緊護著取樣的瓶子;生命的最後幾天,他還在病床上與同事們探討如何讓表面活性劑適應大慶多樣化的地質特征……楊振宇用短暫的生命詮釋了科技興企的誓言,他對事業的執著和熱愛,激勵著後來人替他圓夢『三元復合驅』。

  對油田來說,采收率越高,采出的油就越多。特別在開發中後期,采收率提高一個百分點,難度不亞於百米成績提高0.1秒。而『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采收率研究一室副主任孫剛卻說:『我人生的關鍵詞就是「采收率」,能在這方面搞出點名堂,就是我的夢想。』他用超越權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行動,踐行著大慶精神、鐵人精神。

  一些科研成果也許會新舊更迭,但他們的名字,將永遠在城市的記憶中,熠熠生輝。

  也正是由於許許多多科技人員的無私奉獻,勇於超越權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在質疑挑戰中探求真理,在大膽探索中破解難題,在不斷突破中歷練成長,纔使得大慶油田不斷前進,勇攀世界石油勘探開發技術的高峰。如今,前行路上仍然充滿挑戰,科研人員從未停止過腳步,還在耕耘,還在挑戰,還在拼搏……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