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電力公司捐資建設的光伏發電項目。
黑龍江日報6月12日訊 每年5月,大雁北歸時節,都是位於祖國東極的撫遠市濃江鄉生德庫村生機煥發之時——成群的大雁在這裡覓食休整,為繼續飛往貝加爾湖儲備能量,也為村民銜來春的訊息,為周而復始的春耕增添些許詩意。到城裡避冬的村民紛紛打道回府,沈寂一冬的村子在雁飛雁叫中熱鬧起來。不過,今年生德庫村的村民們卻有點高興不起來,因為聞聽省電力公司駐村扶貧的工作隊要換人。
采訪中,直率的村民孫景新道出了鄉親們共同的心聲:『別走了,留下來給我們當村乾部吧,我們再給你們開一份工資!』朴實的話語,既說出了鄉親們對工作隊的依賴,又道出鄉親們與工作隊的深情厚誼。
一批項目立起村
現有戶籍人口336戶、733人的生德庫村是撫遠市最大的一個自然村,緊鄰黑龍江,雖然耕地不少,有4萬多畝,但只有四分之一在壩裡,四分之三在壩外,也就是黑龍江的灘涂上。壩外的地,種十年被淹三四年,收成沒保障,是生德庫村的窮根。
2013年一場百年不遇的大水使全村三分之二的房屋倒塌,直接損失3000多萬元,生德庫村由此成為國家級貧困村。就在這艱難時刻,生德庫村與省電力公司結下良緣——2014年,生德庫村與省電力公司下屬的佳木斯供電公司結成幫扶對子,一個投資15萬元的150噸地秤項目,讓村集體開始有了固定收入;2017年6月1日,省電力公司駐村扶貧工作隊正式進駐,生德庫村的幸福新生活由此展開——
當月,總投資170萬元的中心村電網改造項目建成投運,徹底告別電壓不穩、經常停電的舊生活,亮堂堂的日子讓村民的心氣兒驟然提昇;
當年,投資300萬元、佔地8000平方米的生德庫村地面光伏電站項目建成投運,村集體又多了一個創收途徑。光伏電站並網發電那天,村民們瞪大眼睛,不敢相信:這高大上的東西就是咱的啦?以耕種打魚為生的生德庫人,做夢也沒想到自己還能在『土』外刨食;
接下來,在工作隊的積極努力下,更多項目紛紛落地——8000平方米的食用菌扶貧基地建成;村產業園供電變臺項目完工;150噸地秤遷移及糧食晾曬場項目完工……不到兩年時間,635萬元資金的注入,就為生德庫村橕起壯大集體經濟的『四梁八柱』。另有一批項目正在推進中:投資50萬元為村上購置機動地;投資35萬元創辦磨面廠;投資建設小型榨油廠……
每一個項目的落成,都讓生德庫村上一回『撫遠新聞』。說起這些項目,村支書萬仁軍發自肺腑地感激:『這些項目,就是一個個帶不走的財神爺啊。省電力公司這支扶貧工作隊,可真是扶到了根上。這幾年光地秤和光伏發電項目,就已經給村集體創收35萬元。有了這些項目,以後村上每年創收近30萬元沒問題,發展經濟、改善生活再也不用犯愁了。』
一句知足道感恩
走在今日的生德庫村內,只見房齊路平,綠樹蔭蔭,路邊的板障整整齊齊,連排水溝都清理得乾乾淨淨,一幅恬靜美麗的鄉村畫卷;與靜謐的風景形成反差的,是村民們爽朗的笑聲和積極樂觀的心態。
原來,工作隊在上項目強集體的同時不忘每個村民,把扶貧與扶志有機地結合起來,既送溫暖,更送志氣、送信心,千方百計引領和帶動村民致富,與村『兩委』密切配合,在村內開展了一場大規模的『致富帶頭人』培養工作——
49歲的吳桂紅,養羊致富帶頭人。記者去采訪時她剛放羊回來,見到省電力公司駐村工作隊的同志,笑容燦爛地迎上前來,對記者說:『工作隊就像親人一樣,經常來給俺送溫暖送愛心,就像電燈泡一樣,照亮俺們的生活。』吳桂紅的不幸遭遇讓每一位知情人動容——19歲的女兒患白血病,19個月,搭上50多萬元的治療費後撒手人寰,徒留悲痛欲絕的她和剛滿4歲的小兒子,還有天文數字般的外債;父母年邁多病,哥哥為了幫她投資失利,急火攻心也患上嚴重腎病……是工作隊貼心的照顧和幫助讓吳桂紅學會了堅強面對。『這些年幫我的人太多了,縣委書記都來看我鼓勵我,工作隊更是無微不至地照顧,幫我架電,扶持我養羊,送吃的給穿的,連孩子學習的用具,都給送上門來。』
『去年多虧工作隊了!不但幫我賣了1500斤木耳,還賣上了每斤40元的高價。』村裡的食用菌致富帶頭人孫景新,見到記者時脫口而出。雖然懂木耳種植技術,但孫景新原本不想當這個致富帶頭人,他擔心銷售問題。『咱這地方這麼偏,賣不出去咋整?』工作隊隊長王功禮拍了胸脯:放心吧,我包銷!在工作隊的幫助和鼓勵下,孫景新承包了村裡的食用菌基地。承包費5000元無償分給村裡的10位建檔立卡貧困戶;64名村民通過木耳采摘人均增收1100元;有兩位貧困戶在孫景新的帶領指導下嘗試利用自家庭院種植木耳,也獲得了成功。
走進貧困戶胡彥梅家,窗臺上的月季和倒掛金鍾開得正艷,凳子上、地上擺滿了新育的各種菜苗,嫩嫩的綠生機無限,將主人對未來的希翼與信心和盤托出。75歲的胡彥梅因腦出血後遺癥癱瘓在床,女兒范麗華兩口子一直照顧著她。看到隨行的工作隊隊長王功禮,范麗華熱情地打招呼,不待記者提問,就打開了話匣子:『這兩年村裡的變化可大了!自打工作隊進村,我們就像有了主心骨,啥難事愁事都沒了,他們還經常來家走訪,噓寒問暖,雖然每天伺候老媽挺辛苦,但俺現在可知足了。』原來,在工作隊的扶持下,在家照顧老媽的范麗華,趟出了一條庭院搞養殖掙錢的新路子。
為推廣當地的農副產品,工作隊不僅發動親朋好友幫忙銷售,積極聯系電力系統內的企業食堂采購,還開通了『東極??』微信公眾號,專為村民服務。僅去年一個冬季,就幫助村民銷售江魚、庭院雞、鵝共計2萬餘元。
一支隊伍聚民心
2018年6月1日,在扶貧工作隊和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生德庫村終於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就在村民們笑逐顏開,向往著在脫貧致富的路上再邁出一步的時候,省電力公司駐村工作隊隊長丁志輝卻因操勞過度、意外摔倒住進醫院。省電力公司客戶服務中心副主任王功禮臨危受命,接過扶貧『接力棒』,帶領兩個80後的小伙子,在祖國東極的這個村子裡繼續脫貧攻堅。
采訪中,工作隊隊長王功禮是瘸著一條腿陪同的。原來,入村後,為盡快掌握民情,進入角色,他每天早早起來走訪農戶,一走就是一整天。很快,跟村民的關系近了,感情深了,村裡的大事小情也都裝在了心裡。膝部舊疾滑膜炎生生地累犯了,膝蓋腫老高,疼得回不了彎,但他不當回事,疼的厲害了就讓村醫給打一針封閉,稍有緩解就又開始工作。
說起工作隊,村民們贊不絕口。『從原先的丁書記,到如今的王隊長,真是一心一意為我們謀幸福呀。』村支書萬仁軍也有話要說:『工作隊給我的教育最大。跟他們一比,我的思想境界、乾事創業的心都差太多了。現在工作隊就是我的榜樣。』同時進駐的市公安局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榮學軍對省隊同行也贊不絕口:『「敢叫日月換新天,不破樓蘭終不還」,在電力人身上,這種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和勇氣體現得非常充分。』
如今的生德庫村,在脫貧攻堅戰役中,村民收入增加了、生活環境改善了,路房水電、村容村貌、醫療養老、教育文化,樣樣舒心……變化最大的還是人,心氣高了,人氣旺了,人心齊了——過去,生德庫村黨支部曾被列為軟弱渙散黨支部,黨員活動開展少,先鋒模范作用不突出,黨員開會召集不上人,連續四年沒有召開過村民大會。如今,不僅黨員活動積極,過春節、慶三八、迎端午,村民的慶祝活動也都有板有眼、吹拉彈唱、熱熱鬧鬧。
2018年,生德庫村又上了一回撫遠新聞:全村有10個農民遞交入黨申請書。此前,80歲村民王永志要求入黨一事,已經轟動過一次。事過一年,說起入黨一事,王永志老人依舊充滿激情,『我從年輕時就想入黨,那時候講成分,我家成分高,入不了。工作隊來了,說現在不講成分了,也不講年齡,只要有意願都可以寫入黨申請書,這就圓我的夢啦。我為啥要入黨,共產黨好啊,我從舊社會過來,共產黨怎麼帶領人民翻身得解放、搞建設、一步一步把國家建設得這麼強大,我全看在眼裡。我入黨,不為昇官,不為發財,就圖我也能像工作隊一樣,盡己所能為村裡發展、為鄉親們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