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4日訊(記者 陳顯春 郎艾迪 王原龍)鐵人精神的核心內涵可概括為:愛國主義、忘我拼搏、艱苦奮斗、科學求實、埋頭苦乾的精神。是鐵人王進喜崇高思想、優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也集中體現出我國石油工人精神風貌。近日,東北網『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報道組來到大慶對研究鐵人精神的專家、文化學者等進行采訪,尋找鐵人精神如何引領大慶地區文化大發展的密匙。
大慶鑽探鑽井二公司1202鑽井隊被石油工業部命名為『鋼鐵鑽井隊』『永不卷刃的尖刀』,它曾經與鐵人任隊長的1205鑽井隊被稱為『雙子星』。5月29日,在大慶油田采油六廠鑽井現場,新引進的ZJ-30DB20型自動化鑽機正在作業。1202鑽井隊四班班長趙中旭自豪地告訴記者,在會戰時期,1202與1205齊名,而1202作為新時期標杆的象征和旗幟,繼續發揚鐵人精神,做永不卷刃的尖刀。

鐵人精神是超越時空的,不受時代限制、不受條件限制,鐵人的一生經歷兩個人生轉折和十個人生亮點。對於鐵人精神內涵的理解,在大慶沒有人比尤靖波更專業更權威。目前他的職務是鐵人學院內訓師,他曾參與了鐵人紀念館全程策劃及布展。『鐵人精神是大慶油田企業文化的靈魂,引領大慶文化發展,且支橕大慶文化不斷進步,鐵人精神和大慶精神本質上是一致的,大慶精神的概括引領了鐵人精神的概括。』
首演於1992年,由大慶歌舞團創作並演出的舞蹈詩劇《大荒的太陽》在全國各地巡演100場,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該劇是對鐵人精神的詮釋,也是我國首部工業題材舞蹈詩劇。

該劇編導、黑龍江文聯副主席、大慶文聯名譽主席王舉接受東北網采訪時說,大慶文化是伴著鐵人精神成長起來的。鐵人精神是影響了大慶幾代人的精神財富,原來大慶這地區一片荒原,有了鐵人有了大慶,纔有了大慶現在的文化。大慶40年的發展,鐵人精神和大慶精神是寶貴財富引領。他剛到大慶工作時下基層進行了五年的生活體驗,住在前線板房裡,三個月纔能返回駐地,生活非常艱苦。如今大慶走過了40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走過來靠的就是鐵人精神,守住你的苦,耐得住寂寞。大慶歌舞團創作了一大批反映石油工人生活的舞蹈節目如《油田夜曲》《采油小路》等,均是由石油文化凝聚成的文化作品。大慶進入新的發展時期,鐵人精神應賦予時代內涵,為時代放歌,與時代同行,講述生態文明的舞劇《鶴鳴湖》被譽為中國版的天鵝湖,是我國第一部生態舞劇。
大慶師范學院教授、大慶市音樂家協會主席王永樺說,如果沒有了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就沒有了大慶,大慶所有在全國叫響的作品均跟鐵人和大慶有關。大慶文化是和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同步進行發展的,大慶最值得驕傲的文化,就是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這是任何其他城市不具備的條件。大慶早期的文藝作品,歌曲《我為祖國獻石油》《踏著鐵人腳步走》,歌聲是那時最主要的動力。
大慶,60年的油田,40年的城市。在鐵人精神的引領下,大慶文化事業大發展,新時期創作的作品《再築時代鐵脊梁》,回答了資源型城市大慶如何轉型發展。
鐵人精神和大慶精神有著深刻內涵和精神力量,石油工業部原部長餘秋裡曾說,『沒有哪一個企業的誕生,與中國民族命運連接地如此緊密,沒有哪一個城市,在他誕生之前就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沒有哪一個城市和企業雖然走過了短暫的歷程,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刻下了一個永恆的亮點。』大慶人之所以有這樣的文化自信,除了靠鐵人精神的光,還有大慶的文藝、文學作品的芒。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就是大慶城市的靈魂。